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学校3.0时代:变革正在发生

走进学校3.0时代:变革正在发生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中不断重复,这时的学校称为学校1.0时代。这种类型的学校称为学校 2.0 时代。学校 2.0 时代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实施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学校内流动的要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进入学校 3.0 时代开启了序曲。教育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革,虚拟社群组织、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对教育治理提出更高要求,这一切都昭示“互联网 + 教育”时代的到来。

走进学校3.0时代:变革正在发生

学校已存续了几千年,它对人类知识生产、智慧传承和文明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起始于文字的创造,而文字的创造也带来学校的诞生。学校无疑是人类文明承载与发展的伟大发明。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命中都留有学校的烙印,它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学校是现代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

学校从诞生到现在,由于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演变,它的形态也在不断进化。当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知识的传承从口耳相传发展成为有固定的学习地点——学校。虽然在作坊中以师徒方式传授日常生产生活的知识或民间技艺是一种学习方式,但这并非是学校形态,真正的学校形态是有固定的教师,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以教化为目的进行系统学习的组织。一种是政府组织的,可以称为官学;另一种是民间自发的,就是所谓的私塾。这种学校形态估计4000年前就形成了一定模式,但直到100年前的私塾,还是这种形态。其教育要素主要集中在教师个人,教师将思想文化传递给徒弟。如果教师年迈或改行,这所学校往往就不复存在。学校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中不断重复,这时的学校称为学校1.0时代。

400年前,由于印刷术的普遍使用,书本成为承载知识的重要载体,而作为集聚书本的图书馆,自然是重要的知识来源,学校随着图书馆发展而不断发展,教师规模和学生规模大大增加。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学校形态也因社会需求而出现工业化时代的特征,出现以班级授课制为课堂模式的现代学校,实现了学习的规模化和流水线化。这个阶段的教育形态为了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教育组织形式和知识文化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教育不再是独立或小群体的行为,而变成相对独立的行业,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教育管理体制,各级各类学校,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等。这种类型的学校称为学校 2.0 时代。学校 2.0 时代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实施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学校内流动的要素。

技术的进步总会带来学校变革的新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学校就是生产关系中上层建筑的重要符号,当社会生产力发生重大改变时,学校的变革就必然会发生,这个变化的力量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集聚到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进入学校 3.0 时代开启了序曲。信息技术颠覆了传统的知识承载和传播手段,特别是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逐渐普及,人类进入屏幕时代。教育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革,虚拟社群组织、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对教育治理提出更高要求,这一切都昭示“互联网 + 教育”时代的到来。而人工智能更是直接让机器产生学习能力,从而替代人类去完成比较复杂的工作,这个过程把人类从一般劳动中解放了出来,颠覆了以传承知识为核心的学校2.0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发展,不仅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泛在学习环境的不断完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市场力量的崛起,让规模化与个性化的和谐统一变成了可能。学习内容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教育也正在从“教”转变成以学习者主导的“学”。学习的价值也正在从学会技能向学会创造转变。

“互联网 + 教育”带来的新的学习环境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联通。互联是本质,网是技术,互联背后就是资源、信息、渠道的广泛联通,为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供了技术基础。二是开放性。互联网的学习环境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三是分布式和去中心化。每位学习者都成为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者,不再局限于某个主体。四是协作共享。互联网中的信息传播具有非竞争性,达到一定规模后,信息使用的边际效益逐步递增。以上四大特点,构成一种新的开放学习环境,为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可能和支撑,正在进一步促进传统学校教育教学结构的深刻变革。伴随着学习环境变化和生活环境的同步数字化,学生和教师正悄无声息地成为数字化世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学校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这种背离让每一位教育人纠结,也使教育呈现各种深刻的问题,所以教育转型迫在眉睫。(www.xing528.com)

在“互联网 + 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转型正呈现五大趋势:学习时空从封闭走向开放;学习内容从分科走向综合;教师角色从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营养师;教学目标从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造转向个性化培育;教学评价从单纯的分数排队转向兼顾综合素质的大数据分析,从着眼于分数到着眼于发展成长。这些转型变革,是教育拥抱“互联网+”的必然结果。当然,学校深层次的重构,还不仅仅局限于这些领域,量变还在逐渐叠加,学校的升级换代正在进行。

教育是民生与国计的融合体,教育民生的一面是为了让学生将来有更好的发展,而教育国计的一面是为了让国家民族的未来赢得竞争力。现在的学校和课堂,就是未来的民族、国家的竞争力。哪个国家的学校能够及时跟上技术发展和社会形态的进化,这个国家就会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学校的变革绝对不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当学校不再仅仅是物理地点,而是无处不在的时空时,当课程不再是一段跑道,而是一段人生的创新体验历程时,学校就充满了灵动和生机。我们看到斯坦福大学宣布学校不再是一段规定的人生时段,而是可以伴随一生的心灵栖所。我们也看到密涅瓦大学开放的新形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教育新形态。我们相信,人的自身幸福必然会成为教育的目的,目前教育中存在的怪异现象和学生及家长的种种痛苦,都会成为过去。

张治先生在四年前就开始写这本专著,曾与我多次探讨未来教育图景,我被他的执着精神和创新思维打动。教育改革需要系统而深刻的思考,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专著深入理解教育变革的本质,走近3.0时代的学校。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