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校3.0?根据本书的诠释,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定义为学校2.0,之前社会建立起来的此类组织机构定义为学校1.0,信息社会即将建立的此类组织机构即为学校3.0。由此可见,学校3.0的诞生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曾说,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1]“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2]生产力最活跃的决定要素是劳动者。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有更强的创造力。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育。教育是为提高劳动者素质而进行的一系列知识传授与创造的活动。人类通过加速自身建构和改造,进而加速整个社会建构和改造。这种实践活动萌芽于原始社会,产生于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缓慢发展,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真正得到长足发展。教育起源于生产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教育又成为生产力加速发展的强大原动力。在生产系统中,不管是“硬件”(劳动者素质、生产工具)还是“软件”(管理水平、信息采储)都离不开教育。恩格斯指出:“随着大工业发展而形成的事实上的财富,越来越不依赖于花劳动的数量、时间,而是越来越依靠代理者的能量的推动力。”“而推动社会进步最有力的代理者便是教育。”教育能帮助劳动者把一般的简单劳动转化为特殊的复杂劳动,是一种劳动力增值的过程。可以说,教育是生产力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的“培养基”。
教育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早期很长时间内,教育都是以一种非显性的方式融汇在人们每日生活中。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必备的语言、行为和价值观念都是从社会中学到的。[3]接受文化传承创新的教育,只是一部分人的权利。正规学校的出现是比较晚的事。而普及教育,即便在最发达的国家,也不过是工业社会建立后近两百年的事情。随着工业社会对大批有一定知识技能工人的需求,工厂式的学校被建立了起来。工业社会的学校与之前的“学校”大不相同。在如厂房般的教室里,学生被投入如生产线般的年级和班级里,学习同样的教材,参加同样评价标准的考试。最终学生如产品一般被标准化、同质化、程序化加工生产出来。这就是学校2.0。
随着生产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迅猛普及,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中就指出:“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就全部经费而言,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业了……人们正在要求教育执行日益广泛而繁重的任务,这和过去分配给它的任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教育是人类在发展和前进进程中所作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制定国家政策和国际政策时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知识和信息继土地、资本之后已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人才成为第一资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在现实中,工厂式的学校并没有实质性变化。教育的这种相对稳定性,即所传承的知识内容以及组织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已经偏离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实际上起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当今社会教育中的一些痼疾相当一部分是其外在反应。就像科举制度延续千年,到后期不仅没有跟着时代的发展演进,反而沦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现代科学与民主思想的萌芽与发展,使我国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育在创造生产力的同时,也在被生产力发展所创造。随着生产力发展,信息技术革命,教育革命呼之欲出。社会转型来了,教育变革就要跟上。教育必须反映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如果跟不上或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势必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发展,阻碍尖端科技进步,从而影响综合国力。因此,世界各国都重视教育革新,形成了国际上的教育竞争。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深感教育落后,于是大刀阔斧地展开教育改革,提出“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以改善在美国传播科学知识”的长期课题。苏联则提出“使教育内容和性质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直至目前,教育改革从未停止,美国提出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欧盟等国际组织及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这一系列举措都指向教育适应生产力甚至引领生产力发展需求。根据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改革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和日益普及,已经深刻地改变现有社会的政治形态和经济形态,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社会中的工业生产以个性化、智能化、小批零模式迅速颠覆了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的定律。工厂化的学校2.0模式正在失去其存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人类的出行、通信、生活、社交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学校、教室、教学方式甚少改变。若继续停滞不前,不思变革,学校教育不仅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而且将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最后必将被时代所抛弃。因此,教育需要主动变革,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引导教育变革,更大地解放人的思想,促进生产力提升。当前,哲学、教育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新成果,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让人应接不暇,教育变革的条件日臻成熟。所以,教育改革是急迫的,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当前,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特别是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可能把工业文明积累的优势归零,我们可能处在零点革命的前夜,若想借势弯道超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从“‘互联网+’行动计划”到“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抢抓科技发展战略机遇的决心举世瞩目。学校教育要适应时代与社会转型需求,必须与社会协同进化,迈入新时代。(www.xing528.com)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从农耕文明时代的学校1.0到工业时代的学校2.0,一路走来,学校的质变常常滞后于时代。在社会大变革到来前夜,学校大部分会作为保守派而存在。而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学校常常受到指责。但是,最终留下来的,仍然是那些看上去比较叛逆的学校,因为它们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信息社会的学校亟待发生质变,真正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人们热切期待对每个学习者来说“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个人在最具天资、最感兴趣、对社会相对最大贡献的领域和方向成就个人最大价值。这样,教育就历史性地实现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完美融合,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学校3.0”。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注释】
[1](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0.
[2](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
[3]蔡中宏.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