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第一天晚上我休息好了,以至于第二天听起来很有劲头,当然,得感谢那些台上发言的专家。因为他们讲的内容,切合了我们一线老师,有可操作性,也算是有收获吧。
南山实验集团的总校长程显栋的《尊重个性 启迪未来》的发言报告,内容非常丰富,他从“基于技术的融合课程、基于学科跨界的综合课程、基于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个性校本课程”三个层面阐述。我印象里最深刻的就是他展示的翻转课堂。说实话,第一天领到资料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这个词,也非常感兴趣。但资料里的文章我感觉并没有阐述清楚,观看了他们的翻转课堂展示后,才似乎明晰了点。所谓“翻转课堂”,就是课前由教师录制一个教学视频传入云端,学生在家或其他地方进行视频学习。教师根据学情,在课堂上聚焦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把作业设置在课堂上。他们的翻转课堂采用三步五环节模式:“三步”,即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微视频,做进阶练习,学情分析;“五环节”,即梳理知识、聚焦问题、合作学习、综合训练、反馈评价。
移动互联网时代确实是关注个性、追求自主学习的时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优势,让技术与课堂融合,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也不失为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有效途径。希望这天能早点真正到来。
后面程校长展示的成果也让我为之一振。我知道,但凡作为成果去展示的东西肯定是精心制作的,而且有些是不具备普遍性与推广性,但如果能给人带来启迪,带来思考,也算是有价值了。他们的成果展里很多值得我思考。比如美术展里不单单是画画,其中有“带你游深圳”,学生手工画的家乡风景名胜示意图、交通路线示意图;“非遗”文化展里有编织手工、中国戏剧、脸谱、剪纸、版画、茶道、插花等,木工创意有木工坊,包括拼装体验、木工雕刻、根雕艺术等。“非遗”我比较感兴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想,越是地方的,也越是独特的。这让我想起身边的几个朋友,虽然干的不是很体面的工作,但他们常常喜欢捣鼓东西。年老的一个朋友痴迷于写对联,一周一副;中年的一个朋友热衷雕刻,一有空闲就跑乡下找树兜,院子里摆满了各种造型的木头。我觉得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每天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与成功无缘,也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生活。我们也可以在“非遗”上下功夫,开设孩子喜欢的课程。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不就是让孩子回归幸福吗?(www.xing528.com)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郭文革教授的发言很有逻辑性,她用自己的理念为我们阐释了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途径是数字化的阅读。她问我们,教育的本质是恒定不变的吗?她从教育的“技术”发展史谈起,通过一些浅显的例子让我们明白,阅读不仅仅是实践、纸质阅读,还应该是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她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我想起自己曾经冒出的想法——在线培训大学生说课。我还想起,现在每个学校都有一体机、白板,人人都知道白板更方便教学,特别是数学,可以让学生直接操作,但是,人人也畏惧制作的艰难。网络上PPT多得去,但白板课件几乎没有。可见不仅仅是我到过的学校,大多学校也都没有在推动白板上见成效。我曾经尝试过,但也承认自己失败了。我理解老师们的辛苦,但如果有集团开发出来共享,不就可以解放老师、提高教学效果吗?
郭博士还研发让学生自己制作面包机的视屏,让学生自己开发游戏的作业,等等。这里,不得不承认孩子比大人聪明,教育比游戏落后。因为当老师的都有亲身体会,成绩再差的孩子(不包括智力问题)哪怕学习再吃力,玩起游戏来一点就通。就如我,换个新手机,必须让女儿教我,她只要摸索两下,什么都知道。未来学校,要接受挑战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
我还在想,如果我们的社团课报名挂到学校网站,让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提交材料。一人只能报一项,规定时间内给答复,绿色显示录取,红色显示拒绝。老师在后台根据资料选择学生,当人数达到规定时显示已满,这样,不会重复报名也不会遗漏,不就减轻了老师们工作量吗?如果适合网络教学的课程,比如我的阅读与写作,是不是可以在群里交流?学生提交作业也可以通过网络,而我,可以躺在沙发上批改了。再想到年年痛苦的开学报名,如果能开通学校网站进行网络报名,是不是也会更方便呢?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