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向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我期望我们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充满理想、充满激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透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之才。
博学,这是一个根本前提,要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教师本身必须有一桶充盈的、清澈的“活水”。其实成功的教师,他的知识更应是奔腾不息的江河,只有不断地拓宽、向前,才能无愧于时代。教师的工作像蜜蜂酿蜜,需博采众长,只有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者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应做到几点。
首先,要不断虚心学习,调整、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已十分普及,为我们每一个人带给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同时也使每一位教师深深地感到“教学相长”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再是教师知识网络的一个子集。现代师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交集状态,教师仅仅在知识方面已经失去了明显的优势,教师必须更加努力地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保持一颗永远奋进的心,唯有如此方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www.xing528.com)
其次,要转变教育理念,相信自己的学生必定能成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对的是学生的未来,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这种期望不仅仅是教师自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基础。不要忘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这一理念支持下,教师眼中应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差异的教育,学生就会有差异的发展。
再次,务必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琢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的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影响、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倍加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个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让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最后,一个好教师还务必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都务必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职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敞开心扉,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诉说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总之,教书育人,教书者务必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务必具备更高的道德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1世纪,随着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构成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的发展需要懂知识、能操作、善合作、会生存的人才,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也不断地激励着人们继续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