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景
传统的课堂教学较为单调,教学风格过于严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一些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虽然近年来在课堂中也开始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将部分课堂交给学生,并让学生交流展示,但探究的问题往往局限于课本,缺乏深度与广度,学生缺乏兴趣,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探究活动的效率往往不高,热闹有余,研究不足。而研究性教学则是将更多的主动权给予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尽情发挥,自由讨论并主动展示。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课堂的单调沉闷。
去年学校专门开设了研究性教学课程,并单独设课,罗列了各学科值得研究的课题,供学生参考,并让每位教师负责两到三组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学生初选课题时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有些学生想研究学校提供的课题,有些学生则有自己的想法。分组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确定合适的课题。研究性教学的课堂由于受时间、学生基础以及现实研究等条件的限制,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课题的难度必须适中,难度太大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难度太小则没办法深入研究,缺乏挑战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该课题的研究还要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与学习,让学生在研究中有所收获。因此,课题的选择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些指导,结合所学及实际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课题。我负责的三组学生选择了《红楼梦》“贾宝玉研究”“民俗研究”“消失的手工艺研究”三个课题。《红楼梦》为本学期必读书目,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便于今后开展专项研究。但该书包含甚广,研究性学习需要找一个范围适中且有价值的切入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贾宝玉。民俗研究是学生讨论后侧重于苏州本地民俗开展的研究,既可以对身边的民俗有所了解,又可以学习,一举两得。消失的手工艺研究旨在让学生关注一些正在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引导学生重视保护传统,并在研究中找到传承的方法,让这些手工艺得以继续流传。(www.xing528.com)
选择好课题后,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工,分为组长、信息员、资料员、记录员和展示员等。分工明确后,开始每周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进行指导,学生依据分工,完成本周任务。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与分工后,学生很积极主动,在研究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消失的手工艺”这一课题,该组学生特意利用课余时间去周边古镇探访,寻找正逐步消失的传统手工艺,记录那些手工艺的制作细节,并拍摄了精致的手工艺品照片。然而手工艺品无人问津的现状让学生们有些失落,于是他们开始查阅网上资料了解其他古镇旅游景点的做法,试图为这些坚守的手工艺者寻找出路。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除了知识的获得外,还有实践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也许是一种情怀的培养。让学生关注传统、了解传统,然后加以传承。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我作为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课题之初,也查阅了很多资料,确保这一课题值得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的发现让我收获很多,很多亮点我之前不曾关注,对他们的研究所得甚为惊喜。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让我倍感欣慰。不同于传统课堂说教式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研究性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与欣赏者,师生关系更为亲密。
所谓学之道,在于“研”,生与师皆有所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