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珠
我校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已开展了好几年,语文组每个月也会组织一次全组的研究性教学研讨活动。一段时间下来,我也有了一些感受。这样的教学活动在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向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境界靠近。
以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为例,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诗歌素养。多读,多积累,不说胸中能储藏几千几万首各类的诗歌,但至少对那些名家名作应该要做到烂熟于心,并且能通过吟诵记忆,内化于自己的教学中。除了读诗之外,语文教师还要多看古今学者对于这些大家名篇的评论资料,多多益善。在诗歌教学中,“知人论世”首先应该是对教师的要求。比如说,笔者在上杜甫的《兵车行》一课之前,先去阅读了很多前人对于杜甫及其诗歌的评价,并且观看了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评讲的《杜甫的文化意义》,对杜甫和他的诗歌创作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诗歌教学,可供选择的材料更多,教学的目的性更强,教学的效果也相对更好,而且还可以把这些丰富的资料提供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还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在读诗或写作文时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却往往不对自己有这方面的要求。其实,语文教师对诗歌阅读的情感缺失也是造成诗歌教学千篇一律、乏味无聊的原因之一。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自己必须要先感性起来,才能很好地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再辅以理性的答题技巧进行分析,学生便能从审美和答题两方面都得到收获。
那么,当教师有了“一桶水”之后,接下来要怎么做呢?是把“这桶水”全部倒给学生,不管他们喝不喝得下?还是把“这桶水”在和学生的教学互动中变成两桶水、三桶水,甚至形成一个游泳池?答案不言而喻。(www.xing528.com)
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师生必须要讲究教学平等。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的神坛回归到现实的人间,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朋友、伙伴,而不是下属。新课标强调,教学师生双方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回到前述杜甫的《兵车行》教学中,教师做好了充分的备课工作,学生也要做好课前预习。我布置了学生先自己读诗歌,然后搜集这首诗及作者杜甫的相关资料并做进一步理解,接着分组进行资料的交流和归纳整合。到上课时,各组将本组的研究结果展现出来,各小组之间继续展开深入的讨论研究,这些成果同时可以弥补我备课的不足之处。这样一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收获的都不只是“一桶水”,可能是“一大桶水”!这种做法大大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极大地鼓励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营造的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逐渐从拘束、刻板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将自由讨论、小组学习、主动探究等形式都搬进课堂,又从课堂走出去,学习不再是家长、老师“要我学”,而是学生的“我要学”。如此一来,学生便不会再把教师的言行举止奉为圭臬,也不会一味地迷信参考资料,敢于生成和坚持自己的想法,敢于对文本进行质疑,表达能力得到增强,思路视野也随之开阔了。
这应该是研究性教学真正要达到的目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