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徽酒文化文集:探寻陇蜀古道的徽县酒厂老厂区厂址

徽酒文化文集:探寻陇蜀古道的徽县酒厂老厂区厂址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5年3月,徽县酒厂全体职工搬到伏家镇的新厂址。一连设在红旗山,二连设在徽县酒厂老厂区旁,三连设在山家庄三社区的沟中,称红旗沟,四连设在徽县良种场。1984年冬,徽县酒厂着手扩建,起初厂址选在刘家庄北(图7)。这就是有人把徽县酒厂老厂区叫酒精厂的缘由。

徽酒文化文集:探寻陇蜀古道的徽县酒厂老厂区厂址

直到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还有的人把徽县酒厂老厂区的那片地叫酒精厂。

历史追溯到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宛平县,挑起卢沟桥事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41年,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四个年头,正处于最艰苦的时期。那时的陪都重庆和抗日前线汽油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第八战区甘肃省资源委员会在徽县的旧城、伏家镇和泥阳镇紧急办起三个酒精厂,以白酒为原料提取酒精,代替汽油,以解决军用急需。

第八战区把厂址选在了伏家镇刘家庄南的台地上,那里背靠蔡家梁,面朝伏镇河,土地平旷,背风向阳。1941年7月9日,酒精厂正式破土动工,经过半年的奋战,耗资60万元,于12月竣工。建有房屋50余间,设有厂长办公室、工程师办公室、化验室、机房、蒸馏室、库房及工人宿舍等,还有临时工棚10余间。

酒精厂的兴建,在当时既解决了抗战时期军民汽车用油的需要,又间接地推动了徽县酒业的发展。该厂于1941年投产至1948年,后因效益不好而停产歇业。

1949年12月4日,徽县全境解放,百废待兴。

1951年,在伏家镇山家庄成立了徽县农业示范场(简称伏家镇农场),隶属甘肃省农业厅。原酒精厂旧址的土地划归给伏家镇农场。

1953年伏家镇农场移交徽县政府,改名为徽县良种繁殖场(简称徽县良种场)。

“1958年4月,徽县农校成立,校址设在原伏家镇酒精厂。”[1]

1964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三日),一场洪水冲毁了徽县酒厂在侯家坝的厂址,损失了16.12万元。

图6 工程师办公室旧址

同年12月,甘肃省轻工业厅拨款25万元,在原酒精厂的基础上,征徽县良种场的土地22000平方米,开始建设新厂。

1965年3月,徽县酒厂全体职工搬到伏家镇的新厂址。当时,在原酒精厂的旧址上,只有厂长办公室、工程师办公室(图6)、机房和工人宿舍等4座建筑物,伫立在寒风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搬到新厂址后,厂名更为甘肃省徽县酒厂。

在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杨俊美和副厂长马祥麟的带领下,全厂65名职工经过一年的紧张建设,新厂竣工,当年11月1日投入生产。(www.xing528.com)

1968年10月,徽县良种场收归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所有,兴办甘肃省红旗山“五七干校”。校部设在徽县良种场,其属军事管制,共编四个连。一连设在红旗山,二连设在徽县酒厂老厂区旁,三连设在山家庄三社区的沟中,称红旗沟,四连设在徽县良种场。其二连在紧靠徽县酒厂的南侧,建有土木结构的房屋两排,有宿舍、鸭舍、仓库等。

1973年11月,撤干校,又移交徽县政府,恢复徽县良种场。

1979年,徽县酒厂为了扩大生产,在靠老厂区的南侧,再征徽县良种场的土地27000平方米,投资381万元(其中贷款375万元,自筹6万元),于1980年6月开工,建大曲酒车间及配套建筑物和设施等。徽县酒厂办公大楼就坐落在原“五七干校”所建的两排房屋旧址上。

1982年7月,大曲酒车间投产,大曲酒的年产量增加了1000吨。

至此,徽县酒厂老厂区占地达到48000平方米,全部征自徽县良种场的土地;建筑面积达到2406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13716平方米,生活性10351平方米;达到年产3000吨的生产能力,其中陇南春酒500吨,金徽酒1000吨,二回酒1500吨。

1984年冬,徽县酒厂着手扩建,起初厂址选在刘家庄北(图7)。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自1941年酒精厂始建,到1979年第二次征徽县良种场土地的近40年间,世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酒精厂几经易主,最终成就了徽县酒厂。

这就是有人把徽县酒厂老厂区叫酒精厂的缘由。

傅俊英

图7 酒厂领导现场指导选址工作

【注释】

[1]梁晓明:《徽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