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盛夏,酷热难当之际,突然从金徽大地上传来了一个令人精神振奋的好消息——徽县政协编撰的《陇蜀古道——“徽酒”文化文集》就要付梓面世了!
如荷风扑面,似香茗入口,顿觉神清气爽,暑热全消。
更让人激动不已的是,与《陇蜀古道——“徽酒”文化文集》同时印行的还有《青泥古道与茶马文化》和《图说徽县茶马古道》两部文集。
这是徽县政协继2016年9月出版发行《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和《陇蜀古道——青泥道文学作品集》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学术成果,这是徽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的有力证明!
三本文集,皆属徽县历史文化抢救性挖掘整理工程,或寻微探幽,或图说古今,或品酒论诗,如探骊珠于龙潭,似织天衣于云窠,实得之不易,弥足珍贵。
在短短三个年头的时间里,在全县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克难阶段的紧张劳作中,徽县政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全力推进各项中心工作的前提下,在地方史志研究、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文艺创作中持续发力,不断进取,其成就令人赞叹,其精神让人感佩!
三本文集同时面世,宛如三朵艳丽的奇花在春阳里同时绽放,让金徽大地出彩,给青泥古道添香,诚可喜可贺、可圈可点之盛事也!
《陇蜀古道——“徽酒”文化文集》一书,从“徽酒”的历史、“徽酒”的发展、“徽酒”的生产、“徽酒”的科研、“徽酒”与管理、“徽酒”与名人、“徽酒”与文艺、“徽酒”与民俗八个方面,对“徽酒”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生动描述,对“徽酒”在各个历史阶段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故事,“徽酒”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及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徽酒”的诗词歌赋都做了详细的搜集整理,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徽酒”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和改革开放以后“徽酒”崛起与辉煌的叙述,让人们对美丽富饶的古郡河池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对勤劳智慧的徽县人民萌生出了更多的热爱与敬仰。
2006年3月,位于徽县伏家镇的国有甘肃陇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成了民营甘肃金徽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故《陇蜀古道——“徽酒”文化文集》中关于“徽酒”内容和资料的搜集整理至2006年为止,国有酒厂改制为民营酒厂后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其资料再未收入文集;另外,文集的编撰者多为原陇南春酒厂的管理者和生产者,所以该书的资料性、文学性、故事性都很强,尤为珍贵的是,文集中还有原陇南春酒厂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改革措施、管理制度与科研成果,这对企业管理和白酒酿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陇蜀古道——“徽酒”文化文集》中对“徽酒”成因及发展梗概的叙述,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徽酒”的过去与现在,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对徽县有更多的了解。
徽县,地处西秦岭南麓“徽成盆地”之腹地,属长江上游地区丘陵地带,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滔滔嘉陵江横穿全境,悠悠青泥道贯通南北,是历史上“秦陇锁钥、巴蜀门户”的咽喉地带,是闻名天下的“陇上粮仓”,自古就享有“金徽县”之美誉;而最堪称奇的是,在金徽酒业的老厂区和新厂区内,各有一处叫“海眼亭”的景观,亭子周围有许多被人们称为“海眼”的天然涌泉,形成了两处“旱不涸,涝不溢”的“神泉”。“神泉”之水清澈、甘爽、绵甜,13摄氏度的水温四季不变。经探测,两处“神泉”属同一水系;经检测,“神泉”之水是酿造高档白酒的最佳水源。
“陇上粮仓”和天赐“神泉”为酿造品质优良的白酒奠定了物质基础。嘉禾与神水一结合,就孕育出了香满神州、誉满天下的琼浆玉液;伴随着金徽美酒香飘四海,金徽县的名字就响遍了大江南北!
“徽酒”酿造,可上溯到1800多年前晋朝时徽县的拓氏酒垆;隋炀帝大业年间,拓家酒垆被封为官垆,其酒被定为宫廷御酒;“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川时“驻青泥岭,察官垆,饮其酒,大悦,封为御酒坊,赐拓氏李姓,钦笔‘黄龙’”;南宋抗金名将吴玠“驻守河池,在宝井堡海眼神泉处建酒坊,寻访李家后人任酒官,并为其祖李旺酉建祠塑像,拜敬其为名酒之祖”。
伴随着“徽酒”声名鹊起,“徽酒”的酿造规模和产量也与日俱增,于是贮酒之器“酒海”便应运而生。
酒海,是古代大型木制贮酒器,因其盛酒量大,故称酒海,善饮之人称海量,即由此而来。
据徽县档案馆明万历八年档案记载,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古河池万盛魁老酒坊就开始研制并使用酒海贮酒了,这应该是全国最早研制使用酒海的白酒作坊。(www.xing528.com)
现陈列于金徽酒业养酒馆中的酒海群,是中国目前唯一使用的年代最久、数量最多的木制酒海。38只明代以来的巨大酒海,列阵雄踞在古色古香的养酒馆里,散发着浓浓的酒香,承载着徽县人民巧用自然之物养酒贮酒的聪明智慧,是见证金徽酒悠久历史的活化石,是研究“徽酒”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其中万盛魁酒坊在明万历八年制作的一只酒海,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酒海群是金徽酒业的宝中之宝,她恰似一朵盛开在华夏酒业大花园中的奇花异卉,成了南来北往的游客和饮者进入金徽酒业后的必赏景观。
《陇蜀古道——“徽酒”文化文集》中关于“徽酒”的传说、诗歌以及“徽酒”与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每每让人陶醉与神往,而“徽酒”在抗日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则让我们对“徽酒”又平添了几分爱慕与敬重之情。
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全国飞机、汽车用油异常紧缺,直接影响了对前线的支援与供给,国民政府遂决定用酒精补充汽油之不足,命令第八战区甘肃省资源委员会在徽县旧城、伏家镇、泥阳投资开办了三个酒精厂,用白酒为原料提纯酒精,以供抗战之需。酒精厂建起后,全县30家白酒烧坊中大部分白酒被三个酒精厂收购用以提纯酒精。从此,以“徽酒”为原料所生产的酒精便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抗战最需要的地方,有力地保证了抗日前线的后勤供给。当时全县年白酒生产能力为450吨。
抗战取得胜利,“徽酒”功不可没!
酒精厂的兴建,既解决了抗战期间的燃眉之急,又极大地推动了徽县白酒业的发展。徽县酒精厂一直生产到1948年才停产歇业。
《陇蜀古道——“徽酒”文化文集》一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徽酒”的生产与发展介绍得比较详细,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政治对经济的作用力是何等的强大,更能因“徽酒”在新时代的崛起与辉煌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1951年,大部分私人酒坊停业转产,地方国营徽县酒厂创建(第一酒厂),厂址在城关镇先农街;1953年全县产酒52.72吨;1954年,地方国营徽县侯家坝酒厂建立(第二酒厂),厂址在栗亭乡侯家坝村,该厂1955年产酒28.2吨;1959年,第一酒厂撤销,并入第二酒厂,年产酒295吨;1961年,地方国营徽县侯家坝酒厂更名为地方国营徽县酒厂;1962年,地方国营徽县酒厂划归甘肃省轻工业厅管理;1964年全县生产白酒265吨;1965年,地方国营徽县酒厂由栗亭乡侯家坝搬迁到了伏家镇蔡家庄,并更名为甘肃省徽县酒厂,当年产酒253.4吨;1966年产酒324吨;1976年,酒厂下放,交由徽县革命委员会公交办管理,年产酒601吨;1977年产酒235吨;1980年产酒999.4吨;1988年,甘肃省徽县酒厂更名为甘肃陇南春酒厂,年产酒3000吨;1991年陇南春酒厂晋升为国家大型二档企业;1997年甘肃陇南春酒厂改为甘肃陇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酒6000吨;2000年产酒10000吨;2006年,国有甘肃陇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改制为民营甘肃金徽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改制后的金徽酒业,是国内建厂最早的中华老字号白酒酿造企业之一,由于加强了企业管理和科研创新,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对社会的贡献率一年比一年增加,先后被评为“全国最具竞争力企业”“全国轻工行业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金徽酒被评为“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绿色食品”和“全国最具竞争力品牌”。
2016年3月10日,金徽酒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给“徽酒”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徽酒”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徽酒”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华丽转身,让金徽酒业这艘巨轮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高歌猛进向前进,“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徽酒前程无量,金徽县前程似锦!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您想了解金徽酒、走近金徽县,就请从阅读这本《陇蜀古道——“徽酒”文化文集》开始吧!
2018年9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