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富随机分配模拟中,不论我们如何改变模拟条件,我们依然不能对真实情况进行完全地展现。因为上述的随机分配模拟都是一种“零和”分配。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人们从一穷二白逐渐走向富裕的过程属于一种“正和”的财富创造和分配过程,每个奋进的青年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状态。
可以做个类似但不完全恰当的类比[2],财富不等概率分配中展现出来的因为财富差距所导致的竞争优势,即富人有更大概率获得更多的财富分配,类似于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M.罗默(Paul M Romer)在1986年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3]。
内生增长理论建立在阿罗(Arrow)的知识资本理论之上,其理论内涵是假设知识积累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即规模越大增长越快。通俗来讲,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而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术进步是不断积累的,技术进步积累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并且逐渐形成马太效应,以至于后来者无法超越先发者。
罗默创造性地将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其所设计的“罗默模型”成为新增长经济学的经典,使得各国政府对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等领域予以更多的重视。当然,单纯介绍经济学理论本身是很枯燥的,但其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
按照内生增长理论,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起者,其早期所积累的知识当然最多,就不应该出现后来德国、美国以及中国经济增长超过英国的情况;同样,南北国家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没有赶超的希望,而这与真实的历史情景并不相符,“用知识积累导致的规模递增来解释劳动分工的内生增长理论,忽略了技术革命的新陈代谢过程”[4]。
同样,在前面展示的由财富差距导致的累积优势,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客观存在,但却又与“富不过三代”的事实相悖。对此我们可以从陈平教授提出的“代谢增长论”中获得更合理的解释。
陈平教授提出代谢增长论,是为了探讨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的产业(经济)增长。在有限资源的环境下,如果没有新的竞争者出现,产业(经济)增长是一个S形曲线;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竞争,旧产业就会衰落下来变成代谢小波。当新技术成长起来以后,旧技术的命运要么消亡,要么衰落后与新技术共存。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产业加总的整体经济的包络线,一浪比一浪高,如图5-5所示。“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或与旧技术竞争共存的转折时期,加总的宏观经济会由于旧技术产出的下降而出现暂时的下降,呈现出又有增长又有波动的运动”[5],以此建立一个微观、中观(产业)和宏观波动与增长的统一理论。[6]对于代谢增长论,陈平教授做了简单通俗的介绍:(www.xing528.com)
开放竞争的情况下,弱者能不能够和强者竞争?我当年做的一个理论模型就是代谢增长论……在一定条件下,集体主义追赶的文化可以打败个人主义的创新文化。什么原因呢?如果你学习的速度快,或者是创新的速度慢,(但是)你集中力量干大事,就可以后来居上。当时我的老师普里戈金都不相信,说怎么可能呢?但是等到苏联垮了(解体)以后,他就想起来说,你当年的工作非常重要。而我当时只是做一个数学模型,后来我发现中国的实践可以证明这个模型……[7](参见第十六章)
图5-5 代谢增长示意图
除了描述产业(经济)增长过程,代谢增长论同样适合用于对个体财富增长的描述。如果把个人财富积累视为上图的S型增长曲线,那么在财富的代际传承过程中,后代既可能因为无法驾驭财富而“衰落下来变成代谢小波”,也可能“一浪比一浪高”。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人生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代谢周期。
从代谢增长论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对个人财富增长有用的启示:第一,保持终身学习,财富积累是竞争所带来的结果,而学习则是不断保持和增加竞争优势的方法;第二,保持不断创新,创新可以带来财富的阶跃式增长;第三,学会合作,尤其是对于弱者,“在一定条件下,集体主义追赶的文化可以打败个人主义的创新文化”;第四,弱者可以通过勤奋来弥补一定的差距,天道酬勤,勤奋也可以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第五,保持身体健康,才更有机会把握更多的阶跃机会;第六,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很重要,有助于其在代际传承中“一浪比一浪高”而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否则即使其有高平台也容易“衰落下来变成小波”。
基于此,年轻人应该踏实地前进,不必因别人贩卖焦虑而更加焦虑,前方的路还很长。尽管财富增长在代际传承中的竞争优势确实存在,并且也随着财富积累的分化而不断放大,但是并不意味着后来者没有机会超越。因此,年轻人也不必为此过于悲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