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新文化以浩荡之势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但是新文化蔚然成风的同时,新旧文化之争依然持续存在,当时的《新青年》《新潮》《东方杂志》《国故》等杂志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成为中西新旧文化之争的主阵地。这些争论的实质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如理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如何创建适应世界文化发展形势的中国新文化,体现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在现代转型中的思想困境与探索实践。
(一)东方文化派
东方文化派是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提出的概念,其将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张君劢、张东荪等人统称为“东方文化派”,目的是与当时的新文化派予以区别,这一学派的主要学术著作有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与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这一派别的一大特点在于,他们并不排斥西方文化,但强调要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并对西方现代性予以必要的文化反思,他们认为要以东方文明对陷于现代性困境的西方文明进行批判,要认识到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价值,最终实现中西文化间的价值互补。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就指出:“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将他化合起来成为一种新文明。”东方文化派认为中国文化有其优越性和存在价值,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未来走向,不是全盘西化,只是对西方文化在用的层面进行有限借用,以重建中国文化的本位。
(二)全盘西化派(www.xing528.com)
五四运动以来,全盘西化派是中国国内的一股重要思潮,其代表人物有胡适、吴稚晖、张东荪、陈序经等人。这一派别的主要观点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前途,必然是全面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受所谓先进的西方现代文化。胡适在1926年6月发表的《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极力鼓吹全盘西化,指出了东方文化的缺陷与不足,列举了西方文化的诸多优点。通过优缺点的对比,胡适认为,西洋现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这是东方文明所不能及的。陈序经也极力主张全盘西化观点,在《中国文化出路》一书中,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复古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全盘接受西化,并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唯一方向,因为西方文化是现代文化,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中国文化未来发展之路只能是全盘西化。持这一观点者,都秉持一个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立观念,只是片面地看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优势,却不能站在文化相对观的立场,观照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文层面的价值,他们将西方现代文化视为进步的、中国文化则是落后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虚无主义,否认中国文化的存在价值,这一观点不免过于极端,在实践中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古今文化结合派
这一派别的观点相对比较折中,其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郭沫若等,他们基本都是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文化复古派,主张东西文化结合,才是中国文化未来健康发展之道。如郭沫若在《论中德文化》中讲道:“我们既赞扬了希腊文明,同时又不能忘情于我国的传统。”中国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唤醒我们固有的文化精神,而吮吸欧西的纯粹科学的甘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