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导览-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中国传统节日导览-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等。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本意是驱魔,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节日喜庆活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唐宋以来,清明节替代寒食节,成为一个普遍性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明清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中秋节有祭月的行为,这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传统民俗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导览-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等。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彝族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即使同一节日在每个地域其表现形式也是大同小异,使得传统节日成为维系地域民众心理情感的纽带和载体,使同一地域的民众保持着相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而论之,就全国范围而言,传统节日虽然活动的形式千差万别,民众也身处异地,但主要的民俗活动保持了一致性和统一性,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春节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俗称“过年”,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节日,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活动。春节的产生与农业活动、古代历法直接相关,是古人对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季节变化规律的一种总结的产物。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活动,并形成一种节日习俗。从历史记载看,年节风俗活动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拜天祭祖、走亲串友,表达人们对天地养育之恩的谢意,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对乡亲邻里的诚挚祝贺。二是敬神,放炮贴门联敬酒。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本意是驱魔,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节日喜庆活动。宋代王安石的《元月》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是对中国古代春节的形象概括。

现在春节一般指除夕、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旧时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时间要早得多。这时每家都要打扫门庭,送灶王爷上天,杀猪宰羊,采买年货,忙得不亦乐乎,直到除夕晚上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在不同地域环境中人们对年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如北方的流行说法:二十三祭灶仙,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包饺子、晚上不睡觉,正月初一放鞭炮。

(二)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作为传统节日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每至清明,气温开始升高,春耕时节到来,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每当清明时节,不仅常见人们为亡故的亲人扫墓的情景,更多见细雨纷纷,农民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场景。寒食节的来历与一个民间故事有关。据传介子推抱母葬身山西绵山,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将那日定为“禁火日”,全国上下不生明火,百姓只吃冷食,因此也称“寒食节”。唐宋以来,清明节替代寒食节,成为一个普遍性的节日。

(三)端午节(www.xing528.com)

端午节,一般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或“重五”“天中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说法,然而,仔细分析其中的寓意都有一种纪念的目的。其中大概有四种说法,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吴越民族图腾祭祀等。追溯起源,各有道理,各据其理。但千百年来被认同和流传最广、占据主流地位的是纪念屈原之说。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的主张因损害贵族利益,被一帮奸臣视为眼中钉,蛊惑楚王排斥并加害于他。后来他遭谗言被革职,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写下了绝笔诗,投江殉国。之后每年五月初五,民众都会自发举行划龙舟的活动,意在驱鱼免食其身。这一风俗传袭至今,并衍生出包粽子的节日民俗。

(四)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之一。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是秋季三个月的中间月,也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之为“中秋”。此夜月亮最圆,被视为团圆的象征。在中国古代,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说法较多的是关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再有就是与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遂有以中秋这天为节日的习惯。《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中秋”的记载。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明清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中秋节有祭月的行为,这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传统民俗之一。中秋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家团圆,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等食物,先祭拜月亮,然后吃月饼,一起赏月。《礼记·祭法》中说:“夜明,祭月也。”吃月饼是全国各地过中秋节的一个习俗,这个习俗的起源与古代的一些传说有关。吃月饼不仅在于吃,更是寓意家人团圆、家庭幸福。当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其中许多地区还有中秋节赏桂花、饮桂花酒的习俗。

节日习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千百年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反映出各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节日就是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