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传统服饰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的地位

古代传统服饰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的地位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束发冠笄是古代男子成年礼的一项重要仪礼,因此,“冠”在古代实为一种男子成年的标志性符号。高冠等头饰主要使用于有社会身份的阶层,而方巾及笠帽则使用于普通老百姓,这也是区分社会身份的头饰性标志。古代官员参加祭祀时的帽子则为长冠,武官朝会则戴礼冠。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服饰在社会变迁中都发生了变化,唯独丧服仍保持原有传统不变。丧服习俗作为一种社会传统,其相对稳定的特质,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大特点。

古代传统服饰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的地位

(一)古代头冠

在中国古代头饰也是服饰的构成部分,从御寒和审美的角度,如何去装饰头部,具体戴什么装饰品,有着一定的要求,这是古代礼治社会的一大特点。束发冠笄是古代男子成年礼的一项重要仪礼,因此,“冠”在古代实为一种男子成年的标志性符号。中国有着较为久远的冠服习俗,及至汉代已形成完整的制度。由于使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冠”的形制各有不同,既有高冠、弁、梁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帽等,还有各类方巾及农民戴的笠帽等。可以说,通过冠帽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社会身份或地位。高冠等头饰主要使用于有社会身份的阶层,而方巾及笠帽则使用于普通老百姓,这也是区分社会身份的头饰性标志。即使是用于上层社会的冠帽,也有一定的场景性和礼仪特性,这在中国古代有明确的规定。皇帝参加祭祀大典时戴冕冠,在朝会等其他场合则为通天冠。当然这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每个朝代都会有所变化,如清朝皇帝所带的冕冠就已明显不同。古代官员参加祭祀时的帽子则为长冠,武官朝会则戴礼冠。

(二)古代朝服

服装具有职业性和礼仪性特征,朝服就是一种兼顾职业性和礼仪性双重属性的服饰,它是古代官员参加朝会及重大典礼时的一种礼仪性服装,使用的对象主要是帝王和官员,使用的场合是在帝王和官员议政之时。古代朝服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级别是不一样的,这是古代朝服的一大特点。一般认为,朝服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的朝服称为“皮弁服”,其基本样式是衣裳制,分上裳和下裳。“皮弁服”以细白布为质料而制成,头上则戴白色的冠帽。朝服尚白的传统一直在延续,及至西汉时朝会之服开始有了黑色。东汉时,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都是以袍服为朝服的形制。这也奠定了以后朝服的袍制传统,一直沿用至明清之际。东汉以后,各个朝代的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等。所用质料多为绛纱,其袍多做成交领、大袖,下长及膝;领、袖、襟、裾等部位均缘以宽阔的黑边等。

(三)古代唐装

唐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服饰,顾名思义就是唐制汉服,流行于唐朝初期,在制作风格上继承了传统的衣裳制。唐装在样式上,分襦、袄、衫三种类型。“襦”就是一种短形的夹衣。“袄”比襦长,却短于袍,衣身相对宽松。唐装在形制上主要有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或布扣等,代表性的唐装有齐胸襦裙、唐圆领袍等几类。(www.xing528.com)

(四)古代丧服

丧服是一种古代丧葬场合用的礼服,又被称为“凶服”或“素服”。西周时期,周礼中规定了宗庙祭祀制的基本要求,开始形成后世称之的五服制度。其制度将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绝麻等五等,因此称为“五服”。五服制度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这五种服饰在质料和形制上有所不同,斩衰是以最粗的生麻布为衣,齐衰以粗麻布为衣,大功是以熟麻布为衣,小功则以质地更细的熟麻布为衣,绝麻则以质地最细的麻布为衣。五服制度以服饰来区分人们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也规定了不同血缘关系在丧葬仪式上的礼仪。如五种服饰在穿着时间上也不一样,最长的为三年,最短的为三月,这体现了五服制度的差序性特征。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服饰在社会变迁中都发生了变化,唯独丧服仍保持原有传统不变。理学家朱熹曾说:“今人吉服,皆已变古,独丧服,必欲从古。”丧服习俗作为一种社会传统,其相对稳定的特质,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大特点。

(五)古代的鞋

鞋在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从人类进入文化社会后,鞋便成为古代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鞋文化。古代中国的鞋文化具有地域多样性,南北两地的鞋在形制和质料上是不同的,这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如北方主要使用靴,这是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南方则使用木屐,如南朝时期在社会上层盛行木屐,老百姓主要穿草鞋。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大多在北方,因此总体来说,靴是中国古代鞋文化的主流。南方的木屐适应于当地的环境,这一习俗被长期沿用、普遍使用,而稻作区的老百姓则穿草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