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与“五经”一直并列使用,遂有“四书五经”之称。“四书”,又名“四子书”等,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的合称,是古代儒家传道授业的重要经典。明清时期,“四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也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大学》
《大学》出自先秦儒家经典《礼记》,原本只是其中的一个篇章,后独立成书。《大学》是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一篇散文,也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着重阐明了“大学之道”。《大学》在宋代备受理学家推崇,南宋时,朱熹勘定科举考试教材时将其列为“四书”之首。明清时期,《大学》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考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文辞简约,内容丰富,总结了先秦儒家的修身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大学》有“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儒家对所谓“大学”的教育目标,体现了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大学》中提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古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古代读书人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二)《中庸》
《中庸》也出自先秦儒家经典《礼记》,亦是《礼记》中的一个篇章,后独立成书。《中庸》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论述人生修养境界及为人处世之道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前483年—前402年)撰写了《中庸》。《中庸》一书共33章,分为四大部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主旨是探讨“中庸”是人之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中庸之道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评判君子人格的道德准则和方法。《中庸》认为“诚”是宇宙本然,“至诚”是人生最高境界,提出了人们自我完善的途径,即“自明诚”与“自诚明”,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将学习过程具体提炼为学、问、思、辨、行等五个连续的环节,这五个环节是完整的过程,是知识分子的“为学之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www.xing528.com)
(三)《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语录,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并整理。《论语》共20篇,492章,语言精练,内容丰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观点、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教育原则等。《论语》并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一条则为一章,篇与章之间并无逻辑关系,只是一种归类的需要。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期魏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宋代邢晏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宋元明清以来,《论语》被定为官方教材,成为“四书”之一。
(四)《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一书共7篇,记录了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内容。《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一本书。宋元明清以来,《孟子》一书备受重视,朱熹将其编入“四书”中,并被定为官方教材,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