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是古代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五本经典书籍。后世一直与“四书”并列使用,称为“四书五经”。据说,孔子最初整理教授的是“六经”,即《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由于后来《乐经》失传,所以通常被称为“五经”。《礼经》在汉代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早在西周时期,《诗》《书》《礼》《乐》曾是周朝贵族的教科书。西汉以来,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长安设立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隋唐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及至明清时期,“五经”与“四书”一直是当时读书人的必读书目,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也以“四书”“五经”为参照。古代“五经”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诗》
《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周代诗歌305篇,遂有“诗三百”之称,孔子也曾做过搜集整理,并将其编为教材使用,西汉时开始有《诗经》之称。按所配乐曲的性质,《诗》中的诗歌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称为“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上层社会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是由民间百姓创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孔子将《诗》作为教材,在教学中发挥《诗》的政治教育功能。
(二)《尚书》
“尚书”其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件作品的资料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为《书》,汉代时改称《尚书》。儒家将其尊为经典,故又有《书经》之称。据说《尚书》原有百篇作品,汉初仅搜集到29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为今文《尚书》。后晋人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58篇,被称为古文《尚书》。今所流传的《尚书》,是后人将《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合编而成。
(三)《礼记》(www.xing528.com)
《礼记》是一部关于古代礼仪的论著,大多都由孔子的弟子所记述,后世流传的版本较多,流传至今的有戴德和其侄子戴圣分别所录的《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学术界一般通用的是《小戴礼记》,共有20卷49篇,系统讲述了先秦时期的礼仪规范。《礼记》始自《曲礼》,终于《丧服四制》,内容包括记述各种礼节条文、各项规范等,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国礼仪规范的参考书目。关于《礼记》的注疏,主要有东汉郑玄的《礼记注》、唐孔颖达的《礼记正义》等多个版本。
(四)《易经》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易经》是一部古代卜筮之书。《易经》亦称《周易》,又简称《易》,孔子定其为“五经”之一,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是易的主体,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此十者合称“十翼”。《易经》中所讲即是通过八卦的形式变化,推测天地万物的变化,是古代中国人在劳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和经验。可以说《易经》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一部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五)《春秋》
孔子所著《春秋》被奉为“五经”之一。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相传经过孔子的整理、修订,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年),记载了242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