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老庄道家哲学及其思想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老庄道家哲学及其思想核心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庄哲学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其中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一)老子的思想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其书仅有五千字,哲理深邃,学说系统,博大精深,玄妙幽远,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逍遥避世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老庄道家哲学及其思想核心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道德经》和《庄子》是他们的代表作。老庄哲学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其中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

(一)老子的思想

老子(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老聃,又字伯阳,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做过周室守藏史。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其书仅有五千字,哲理深邃,学说系统,博大精深,玄妙幽远,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老子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四点。

1.以“道”为体的宇宙观

老子思想的核心就一个“道”字,在他看来,“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但“道”不是一个客观有形的物质,而是一种抽象的客观精神存在,主宰着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是衍生宇宙万物的终极本源。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之本体。“道”的本质在于无。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不能用感官把握的虚无缥缈的抽象存在物。《道德经》中这样描述“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样一种精神存在,人虽看不见也摸不到,却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2.无为而治的政治

“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其运作起来具有“无为”等特点。老子认为“无为”是道之“德性”的体现,是“道”的一种“上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道常无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既然无为即是“天道”,这也决定“人道”具有无为的特征,即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此人道也应效法天道而常自然无为。由此也形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观,他主张统治者与民生息,无为而治。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类”中写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可见,老子所认为的“无为”的自然之道,最终是要提醒统治者无为而治,这也说明孔子“无为而治”的主张实为一种政治观。

3.直觉思维的认识论

老子的认识论建立在其特有的宇宙观基础上,其认识的对象是“道”,“道”是老子认识的最终目标。“道”是抽象的、超验的,是神秘莫测、玄之又玄的,这种认识对象不能靠人的逻辑思维推理,而应靠非逻辑思维的直觉去体验。这一体验过程不需借助中介,不依赖于他人的启发或指导,只需要个人努力修炼,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精心养气,返璞归真,去把握世间最高的知识。总之,老子的认识论是一种典型的直觉思维模式,是通过个体的直觉修炼达到“圣人”状态,即可得道。

4.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受《周易》一书思想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系统阐述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一部《道德经》可谓是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维的著作,处处体现着辩证的思想方法。在《道德经》里,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贯穿全文,文约义丰,微言大义。老子肯定一切事物都是动态发展的,所有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具有互为依存的关系,这与西方哲学中的二元对立思维不一样。其重要命题有:“反者道之动”“万物负阴而抱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复归于无物”等。这种有无相生的辩证运动的“起点”是“无”,终点也是“无”,体现了老子以“道”为本体宇宙观的特点。

(二)庄子学说(www.xing528.com)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又名“庄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一带)人。他和儒家学派的孟轲、诡辩派的惠施,属于同一历史时代的学人。惠施与庄周经常在一起交谈论辩,交流思想,碰撞出思想火花。由于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后来的道家把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庄子被奉为真人,他写的《庄子》一书也被奉为道教经典。

庄子在本体论上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但庄子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决定了他的关注点与老子有所不同。老子的道家思想的重心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探讨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由“道”的自然无为特性衍生出无为而治的政治观,以及自然与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辩证法的原理;而庄子则将“道”论的重点转移到讨论人的精神境界,追求心灵解放、精神自由。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逍遥避世的人生观

1.追求精神自由

庄子是自然主义者,一如老子那样,崇尚自然,对人的自然本性赋予理想的存在状态。如果说人生活的现实社会是不自由的,那么自然则是自由的。他希望人能遵循其自然本性来生活,需要从社会礼仪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返璞归真,以求得精神自由。庄子将他的人生理想寄托于精神领域,通过思想上的精神放纵,构筑自己精神自由的王国,实现对世俗人生的精神超越,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生活。

2.修道的方法

要达到“道”的境界,就需要借助一定的修养方法。庄子为此创造出自己的一套修炼方法,具有典型的直觉思维特征,被称为“心斋”和“坐忘”的修道方法。“心斋”,关键在一个“虚”字,即停止任何感官和思维的活动,使心灵超然物外,保持绝对的虚静。

“坐忘”,就是要摆脱肉体对心灵的束缚,排除由肉体感官产生的各种贪欲,清心寡欲,平心静气。“坐忘”要求停止人的一切思维意识,抑止一切贪欲的产生。“坐忘”的结果是物我两忘,使心灵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与宇宙万物之“道”融为一体。可见,“道”的境界就是一种摒除了欲望、世俗规范的心灵自由或精神超脱的状态。

3.消极避世中的自我解脱

庄子的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哲学,而是一种独善其身的自救哲学,是一种在乱世中个人如何做人的哲学。生逢乱世,面对纷乱的现实,他倍感失望且厌倦世俗生活,为此他采取了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庄子主动远离官场,拒绝权力和名利的诱惑,在乱世中保持洁身自好的品质

庄子厌弃社会现实,因此采取了一套消极应付现实的方法,即“安之若命”的处世态度。但是在内在的人格品质上,他始终保持一种有为的人生姿态,时刻保持着超拔的意志和孤傲的性格,不追名逐利,不放弃独立思想和自由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自由与纯洁的内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