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礼是古代中国“五礼”之冠,也是历代封建王朝司空见惯的一种官方仪式,包括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礼仪活动,如皇帝祭天、祭社稷、祭天子宗庙等。这种官方的祭祀仪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较为重视,各朝沿袭,历代遵行。《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就讲道:“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清代经学家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注解:“祭祀之礼,取以善得福,是谓之吉礼。”
祭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这是前科学时期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自然能力有限时的产物。所谓祭祀,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致敬,以取得神灵的护佑,消灾得福。夏商周时期,祭祀仪式不仅较为普遍,且受到统治者的极力推崇,甚至被视为国家的重大活动。殷商时期祭祀活动较为典型,根据后世学者对殷商甲骨文的解读,殷商时期的祭祀活动非常频繁,内容多样。商朝人祭拜的神灵有天神上帝、人鬼先王等。周人虽不像商朝人那样崇尚鬼神,但依然重视祭祀活动,只是他们祭祀的对象有所变化而已。在以后的历史中,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继承了古代祭祀文化,并将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一种官方色彩较为浓厚的政治礼仪。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最为推崇的“吉礼”就是祀天礼仪,即历代帝王祭祀天神的仪式。在封建社会,天子祭天是一种国家的行为,其活动不仅规模大、重视程度高、有规范的祭祀礼仪,还有专门的祭祀空间。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祭天的礼仪大同小异,如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是当时修建的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代表天的形象。唐朝在长安南郊建有天坛,专门供皇帝祭天所用。明代改变了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并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制营建大祀殿,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至此,中国古代祭天礼仪基本完善。清朝继承明制,祭天仪式依然存在。1913年冬至,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仪式。
此外还有祭地神仪式。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地神与天神同等重要,地神又称“社神”“土地神”等。管五谷的神叫“稷”,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社稷”一词后来演化成国家的代称。天子祭社稷目的是为天下“祈福”,古代祭社稷的礼仪活动较为频繁。(www.xing528.com)
祭神鬼礼仪,主要是对鬼神与祖先的祭祀行为。这是中国的一种古老传统,所谓敬天法祖就是如此。随着儒家成为官方哲学,以儒家思想为内核而形成的礼教,将对儒家有重大贡献的先贤通过祭奠的形式予以纪念。比如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庙就是后人为祭祀孔子所修建的庙宇。汉高祖刘邦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自此祭孔仪式历代传承不绝,形成了一定的定制,一直延续至今日。当然现在的祭孔礼仪只是一种民间行为。
中国古人的祭祀礼仪有着严格的礼仪程序和规则,祭祀仪式由专人主持和官方参与,规模宏大,人数较多,场面隆重。有些祭祀配以乐、舞,如祭孔大典中就伴以歌舞,这是对周朝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