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特有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决定了道家文化的特点。道家文化秉持“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是儒家所谓的人如何去改造自然,而是使人如何自觉顺应自然规律,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以平和的态度对待自然存在,强调与一切自然存在和谐共处,并且将这种思想观念推及于社会中,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体,都要顺应自然,自然而然,随遇而安。在人生态度上,与儒家积极入世的特点相比,道家具有明显的消极出世特征,即无为的一种人生态度。道家所秉持的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决定了道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即回归自然,返本还原,逍遥无为,与世无争,是一种典型的“隐者人格”。
可见,道家的理想人格特点是超越世俗,超越功利主义,主张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平和处世,逍遥无为。道家这种隐士人格,以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展现人的本性为诉求,以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意志为特征,抛弃社会道德对人本性的束缚,尊重自我个性,展现人的自由天性。
道家为追求其所希望的理想人格,也提出了一套修炼方法。这套修养方法以追求逍遥无为为目标,与儒家一样,他主张求诸己,不依赖于别人,超越世俗道德规范,返璞归真。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种修养的方法。
(一)清静无为
无为是道家的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也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同时还是其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道家的“无为”不是让人在任何事物面前都自暴自弃,而是将人的主动性放在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性上,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去做事。道家认为,纯朴天真、自然无为是天道之属性,人们应该效法并顺应这种天道之属性,保持纯朴率真的自然本性,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将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运用到社会中,这就对统治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无为而治,不与民争,以无为而无不为。
(二)越道德任自然(www.xing528.com)
道家与儒家不同,儒家追求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秩序,道家却旨在超越道德以追求精神自由,因为道家认为现实中的人都是不自由的。人的不自由就在于外在的社会道德的束缚,以至于人过于“社会化”,使自己原本纯洁的本性丧失,或被掩盖。要想找回自然本性,人们应该摆脱社会道德的束缚,返璞归真,才能保全人之本性,摆脱道德对人性的异化,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道家的这种越道德而任自然的做法,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其给人们的启示是:人生在世,不要过分为世俗名利所累,应该在超越世俗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三)物我两忘
道家所追求的是一种不受任何外物限制的逍遥境界,要达到逍遥无为的圣人境界,就必须要做到“无欲无求”,不受任何外在条件限制,而“无欲”的根本方法则在于“无己”或“坐忘”的内在修炼。物我两忘是指从精神上超脱一切社会道德规范的限制,从而达到逍遥境界,这时已物我两忘,与自然之道合而为一。
(四)清心寡欲
道家的清心寡欲,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禁欲,而是指少一些使人所累的欲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也就是要去除那些过多的私欲。在老子看来,人们无为的生存状态,就是要清心寡欲。道家主张消除私欲,就是要不断自我修炼,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修炼方法被庄子称为“心斋”。“心斋”的基本要求是心志纯一,消除杂念,无欲无求,超然物外,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虚静,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