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勤俭可以说是最被普遍倡导,且至今被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古代典籍《大学》中讲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前提,这是对个体和家庭提出的一个基本道德修养层面的要求,而修身齐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这是一个家庭保持兴旺不衰的关键。正如《曾国藩家书》中说道:“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中国古代一些传世家风中,勤俭节约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所谓勤俭,包括勤劳与节俭两个内容。勤劳指人们对待劳动生产的态度,节俭是人们对待生活诉求及生活消费的态度。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度,积极从事劳动生产是一个农民是否勤劳的体现,勤劳是农民的生存生计之道,也是农业生产中培育出的生产经验,勤劳必然是农民所具有的一种道德品质。正是如此,在已有社会分工的古代,人的智力劳动几乎被排斥在劳动之外,这就有了老百姓对智力劳动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认知。中国古人在劳动生产中培养出了勤奋努力、不怕苦累、任劳任怨的品质,这种品质告诉人们,美好的生活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懒惰终将一事无成,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社会和国家都是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中国人勤劳的群体品质的最佳概括。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勤劳还不够,还需要节俭来辅助,一个个体或群体即使有勤劳的品质,但是缺乏节俭的意识,也是难以将生活过得殷实的。“节俭”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一种态度,要求人们要珍惜,不浪费,不铺张。孔子把“温、良、恭、俭、让”作为人的重要美德,其中节俭就被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对于一个社会和国家,节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质,中国古代就有大量的警世良言论及此道。《周易·否》中有:“君子以俭德辟难。”《尚书·大禹谟》中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唐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中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缺乏节俭的美德,过度消费,最终只能玩物丧志,一事无成。中国古人将勤劳与节俭视为一体来看待,所谓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将勤俭视为一种道德层面的修炼,是个人“内圣外王”的道德品质。(www.xing528.com)
总之,勤俭节约是社会必需的一种传统美德,不仅在古代,就是在现代社会中,勤俭节约依然是一种必要的社会美德,小到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要想实现良性发展,都应自觉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蔡元培曾说道:“家人皆节俭,则一家齐;国人皆节俭,则一国安。”这话一方面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务实的品质,另一方面站在社会的角度,指出了一条解决社会民生以及实现个人和家庭小康生活的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