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即为“仁”,“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的集中表达。千百年来,儒家的仁爱思想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不仅是仁人志士毕生奋斗的目标,也成为一种泽被后世的传统美德,博大有容的仁爱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何谓“仁”?简单来说就是仁爱。“仁”在《论语》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讲道:“仁者爱人。”孔子的说教微言大义,一字便诠释了儒家“仁”的本质内涵。所谓“仁”即爱人,其实就是一种如何对待他者的态度,这种爱是一种基于“恻隐之心”的高尚情感,即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心”,它根植于“家”内生活中的亲情,然后推己及人,派生出一种社会层面的“仁德”。克己复礼是人的出发点,爱人才是“仁”的终极关怀。儒家的仁爱观,既源于血缘亲情,又超越血缘,它要求在尊亲敬老的自然道德情感上,由己推人,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层层外递。(www.xing528.com)
一个人要做到仁爱,不应只停留在仁爱的理念层面或口头说教的层面,更应身体力行去践行仁爱的理念。这种仁爱的实践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就是要求自己先要做到“克己复礼”,即先要做到“内圣”,然后才可以以“仁”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种“克己复礼”就是要求用社会既有的规范(即“礼”),来约束个人的行为,限制人的一些个人私欲,让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能做到“克己复礼”的人就是一种仁者,能够牺牲自我利益,成就他者。《论语·雍也》云:“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这种把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成全他人的精神品质,就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君子人格的基本品质。《论语·颜渊篇》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历史中,克己仁爱的儒家思想被演绎成了一种生命哲学和政治信念,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等,都蕴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是中国仁人志士奋斗的至高目标,激励着一代代人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对于统治者来说,仁爱思想最终要升华为一种仁政理念,也就是要统治者体恤民生,爱惜民众,多施仁政。总之,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被社会推崇的传统美德,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