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思想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思想的论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关注的话题。《周易》中亦有对刚健思想的集中论述,并对刚健精神予以赞扬。先秦时期的儒家极力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道家思想中也有关于自强不息的论述,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儒家。在中国历史上,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极有韧性是中国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观念的又一体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观念也是儒家仁人志士君子人格的最高道德准则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思想

关于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思想的论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关注的话题。早在先秦古典文献中就已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文字论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思想表达的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如何处世的人生态度。

《周易·乾卦·彖》中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卦辞指出自然运行之道就是刚健有为,作为人就应效法自然运行之道,具有不畏艰险、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这是一个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周易》中亦有对刚健思想的集中论述,并对刚健精神予以赞扬。《周易·象传》中说“刚健而文明”,“刚健笃实辉光”。《周易》中将刚健品质与社会文明联系起来,足见刚健精神在现实中发挥的正能量。

先秦时期的儒家极力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道家思想中也有关于自强不息的论述,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儒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崇尚的君子人格,须具有自强自立的品格,一个君子应有远大志向,应为自己的理想敢于追求,不懈奋斗,不应好吃懒做,不思进取。《论语·述而》中说道:“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在孔子看来,人生短暂,时不我待,应抓紧时间,努力拼搏,不懈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孔子也特别重视刚健有为的品质,他的一生正好诠释了这一精神品质。孔子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曾经周游列国,他的政治理念屡次不受重用,但他不气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永不放弃信念,在困境中理想坚定,积极拼搏,展现了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也倡导自强有为,《荀子·修身》中讲道:“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在荀子眼里自强是上古圣贤们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作为后人应效仿并发扬光大。

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典故都展现出中国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品质被一代代中国人所践行,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知识分子,更是将这种品质充分展现出来。古代儒家讲求“内圣外王”之道,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知识分子最高的要求和期望,所谓修身就是要修炼出一种敢于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这在中国历史上对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www.xing528.com)

在中国历史上,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极有韧性是中国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观念的又一体现。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是积极乐观面对困难的生活态度。孔子一生,不断遭遇挫折和困境,每当遭遇困难和挫折,即使狼狈不堪,也始终不放弃信念,恪守初心,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更是如此,他曾在《孟子·告子下》中讲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肌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在孟子看来,所谓的劳其肌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遭遇和困难,只是一个人承担大任前必须经受的锻炼,要用平常心对待,只有经受住此番考验,一个人才能具备成长的基本品质,最终才能有所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在《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是两种对待人生和事业的不同态度,一个人要想取得最终的成功,就需具有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坚韧品质,否则将一事无成。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家,曾为汉将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施以宫刑,遭受了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但他用坚韧的品质战胜了一切轻生的念头,同时发愤图强,著书立说,完成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观念也是儒家仁人志士君子人格的最高道德准则的体现。孔子理想中的君子,除了有仁爱的品质,更应有一种儒家知识分子应有的志气和品质。《论语·子罕》中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儒家刚毅的生动写照。孔子的弟子曾参曾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孔子眼里,儒家的知识分子要有弘毅的使命,更要有不屈不挠的品质。《孟子·滕文公下》有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就是指一种拥有刚毅坚韧品质的人。儒家所倡导的仁人志士,将刚毅品质诠释到了最高境界,认为儒家知识分子应具有一种气节,为了追求仁义,可以牺牲自我,即孔子所讲的杀身成仁、孟子所讲的舍生取义。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以至于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