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被称为“天人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关注的一个哲学命题。春秋战国时期,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诸子百家思想争锋的一个焦点,他们站在各自的学术立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理论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讨论的焦点在于,人应当顺应还是超越自然。这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哲学命题,被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一)儒家将自然人化的价值取向
儒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解释。在儒家看来,人与动物是不同的,《论语·微子》中载:“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人是一种文化动物,有创造符号的能力,并赋予符号以文化意义。由此,自然是一种前文明的状态,将自然转化为文化或文明,就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一种超越自然的价值取向,将人类赋予了充分的创造能力,人的一个重要使命就在于,人应该通过自然的人文化,努力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在实现文化的创造中,使社会摆脱前文明时代的存在状态,以达到文明的程度。(www.xing528.com)
(二)道家顺应自然的价值取向
道家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与儒家截然不同。儒家在于人对自然的超越和改造,道家却在于对自然的自觉回归与顺应,并成为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在于,道家将自然赋予了一种理想的价值赋予,自然不是一种相对于文明的状态,而是一种尽善尽美的完美状态,本身就具有文明的内在属性。自然的这种完美属性,一旦经受人的肆意改造就会被破坏。因此,道家对自然赋予的这种理想价值,决定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应是人对自然的自觉回归和顺应,也就是“法自然”,即人要努力去探寻自然规律,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应是一种超越,道家对自然的人文化是持批评态度的。应该说,道家的这种价值取向,反对人去破坏自然,这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如果将一切有价值的创造活动都予以否定,其中的消极性就不言而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