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价值不同取向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价值不同取向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生价值观处于社会意识层面,基于不同的认识,就会形成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当然儒家眼中真正的仁者是以仁义为最高道德追求的,以仁义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道德评判标准,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家仁人志士追求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道家的一种人生追求,也是道家人生价值取向的集中表达。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价值不同取向

人生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组成要素,是关于对人生和生命问题的一种根本看法,具体可指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与态度。人生价值观处于社会意识层面,基于不同的认识,就会形成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又是世界观的一种体现形式。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基于不同的世界观,形成了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和认识。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围绕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如何实现人的人生价值,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阐发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其中儒家的人生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结构。

(一)儒家以志士仁人为追求的人生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理念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仁”则成为一种社会价值观,一种道德境界,更是一种人生理想和追求。

“仁”在《论语》一书中出现了百余次,是《论语》一书的高频词。何谓“仁”?孔子对“仁”的解释为“仁者爱人”,可见在孔子的眼里“仁”是人性的最高体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范畴,是社会需要弘扬的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观,也由此形成了儒家以志士仁人为追求的人生价值观。儒家的志士仁人以仁义为理想,有舍弃自我利益成就他人的崇高境界,是一种典型的利他主义精神品质。“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然儒家眼中真正的仁者是以仁义为最高道德追求的,以仁义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道德评判标准,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样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儒家的仁人志士并非停留在口头层面,而是一种建立在人格修养基础上的精神提升,并最终以入世的积极人生态度来表达,这也就是儒家强调的“内圣外王”。所谓“外王”,是指治国平天下的事功。“内圣”,则是指通过内在的道德修炼,具备仁人志士的品质,在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但是儒家首先关注“内圣”层面的道德培养,而“外王”则是“内圣”后的志士仁人的必然结果。儒家仁人志士追求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二)道家自然无为的人生价值取向(www.xing528.com)

道家是典型的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提倡自然无为,是一种听其自然顺其自然的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价值观表面看消极无为,提供给人们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但其内在却蕴含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道家也关注现实,不回避现实问题,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鼓励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实现的路径与儒家则大相径庭。道家主张人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能逆自然规律而行事,其所主张的无为是对道法自然价值观的体现,在个人的道德修炼上,其实就是处理好“利”与“义”、“理”与“欲”的冲突,主张要克制私欲,助长公心,反对个人纵欲妄为,盲目逐利。道家主张采取一种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这种无为表面看似乎是无为,实则可以转化为有为。《道德经》中说“无为而无不为”,“不与人争,莫能与之争”。这是道家的一种人生追求,也是道家人生价值取向的集中表达。

(三)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人生价值取向

墨家的人生价值取向可以用“兼相爱,交相利”来概括。与其他学派一样,墨家也无法回避现实中“利”与“义”的关系,如何来处理二者间的关系,集中体现着墨家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墨家不回避现实中的利欲问题,并正视现实中利欲与义理间的冲突,但是墨家将利欲分为私利和公利两个层面。墨家认为,私利是人间不相爱的根源,也是一切灾难的根源,社会的和谐建立在人相爱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放弃私利、选择公利,这也成为墨家的最高价值标准,也是墨家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四)法家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的人生价值取向

与其他学派相比,法家对利义关系这一问题的讨论,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法家是世俗主义者,也是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者。在法家看来,追名逐利,实现人的利益最大化,是符合人性和人的需要的,人生最大的现实莫过于“功”和“利”,这也是人在现实中人生价值实现的具体形式。韩非子说“计功而行赏”,“功多者受多,功少者受少”,功名是人的价值在社会层面的体现。可见,法家的功利主义价值导向,鼓励人们在现实中努力拼搏,建功立业,以获取功名利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