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文化动物,人创造了文化的同时,文化反过来又反哺于人,塑造出具有共同文化特质的人群。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指出,每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中都存在着一种文化模式,作为文化的主导和支配力量,在给人们的行为赋予象征意义中,也会塑造出具有相似文化人格的人群。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和群体气质的形成,无不与其文化中占支配力量的文化模式,即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以儒释道等为基本架构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强有力的文化塑造力,打造起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赋予传统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性格,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其群体人格、精神气质和行为实践无不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中国文化的基本类型是什么?或者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要想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既要深入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去主位理解,也要在与他国文化的横向比较中予以把握,他者就是一面镜子,可以为理解我们自身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照系。当然理解中国文化的类型,就要借助西方文化等多面镜子。从中国文化内容、社会功能和精神走向等方面看,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属于伦理政治型的文化类型,而西方文化则属于认知型的文化类型。
国学大师梁漱溟专门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他站在一个东方文化学派的角度,剔除了西方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观念的影响,认为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并非落后,而是具有早熟特征。虽然现在中国要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但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已经发展到尽头,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1921年,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把世界文化分成三种类型:西方文化是意欲型的,中国文化是调和的、持中的,印度文化是反身向后型的。梁漱溟以房子漏雨为例,解说三种文化的区别:西方人会把旧房子全部拆掉,新建一座房子中国人会选择修补旧房子,让它不漏雨;而印度人则会自行消解新建或产生修补房子的欲望。梁漱溟根据不同民族对待意志的不同态度所提炼出的中国文化类型具有调和、持中的文化特质,概括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庸、和谐的文化特征,但是这并不全面,相比而言伦理政治型才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类型的高度提炼和准确定位。(www.xing528.com)
何谓伦理政治型?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以伦理思想、伦理规范为主,即中国社会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其以关注社会现实借助礼文化资源发挥社会调节作用,重在强调调整人际关系,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主义的特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在于,关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但缺少对形而上层面的精神诉求,这是以儒家与道家互补同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主要体现在儒家和道家等学派的思想中。如儒家非常强调秩序,认为人们学习礼,就是为了遵守礼,礼是维持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纲常伦理,这是社会实现和谐的基础。如《论语·颜渊》中,孔子说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中,孔子说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见,儒家强调身正,就是以儒家道德规范修炼个人的品德,身正才能人正,人正也就政正,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道家的主张表面看与儒家是相反的,但是这种差异只是对如何让社会和谐维持社会稳定的两种不同路径。儒家看似积极有为,道家似乎自然无为,但道家同样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倡导圣人要有道德品质好的道德修养才能转化成好的政治作为,即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与儒家提倡的内圣外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有道德的圣贤才是治国之法宝,这也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理所在。也有其他学派对社会中人际关系伦理规范的强调,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伦理政治型文化深深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以至于中国传统社会被称之为礼治社会,而中国传统文学、哲学、戏剧等亦受此影响,带有浓厚的伦理政治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