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游牧文化的孕育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游牧文化的孕育与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游牧经济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流动性,是与农耕经济截然不同的经济生活,它与农耕经济间相互补充,彼此交融,拉近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关系,历史上他们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始终存在。与农耕民族相较,建立在游牧经济上的游牧文化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这在历史上体现得较为明显。最后,游牧民族由于流动性较强,不能形成高度达的文明体系。

古代游牧文化的孕育与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游牧经济的认识,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广阔的草原,成群被放牧的牛羊,这是对游牧生活最直观的表述。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共同组成了中国复杂多样的经济文化类型,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化内部的多样性,如中国文化可以分为中原文化、南方文化、高原文化、草原文化、沙漠绿洲文化等五种类型。如果说,中原文化、南方文化和沙漠—绿洲文化带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点,那么,高原文化和草原文化中的游牧文化色彩就更重了。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大致以我国著名的腾冲—瑷珲线为界,线以南是我国广阔的农耕文化区,线以北是我国传统的游牧经济文化区。游牧经济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与农耕经济长期并存,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构成一种互补关系。游牧民族在历史上活动于北方的蒙古草原,也建立过地区性的游牧政权,如鲜卑、回鹘契丹等游牧民族都建立过地方政权,更有蒙古人和女真人入主中原,建立起统一全国的元朝和清朝。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也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经济纽带。

游牧经济是一种较为简单的人地关系,它不需要人为的劳动生产和土地开发以获取资源,只需要以骑马移动的方式利用水草资源,获取基本的生活资料。游牧经济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流动性,是与农耕经济截然不同的经济生活,它与农耕经济间相互补充,彼此交融,拉近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关系,历史上他们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始终存在。而两种经济形式间的互补关系,构成了中国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纽带,也构成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www.xing528.com)

与农耕民族相较,建立在游牧经济上的游牧文化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这在历史上体现得较为明显。首先,游牧民族流动性较强。牧民族的生活本身就漂泊不定,流动不息,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这也必然造就游牧民族外向性与开拓性的群体文化性格。离开家园而无乡土之恋,哪里有水草,哪里就是家园。其次,游牧民族具有强悍好勇的群体性格。游牧生活充满拼搏和危险,在此环境中容易养成游牧民族强健的体魄和强悍的性格,并且形成游牧民族讲究体力、视骑射的群体性格。最后,游牧民族由于流动性较强,不能形成高度达的文明体系。游牧民族频繁地流动,缺乏稳定的生活,不能像农耕族一样,在稳定的生活环境中致力于文化创造。游牧民族早期都没有字,没有对其历史进行文字记载的方式,不能形成自己稳定的文明体系,容易被其他文化类型所吸收,尤其是被中国农耕文化所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