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与纪实摄影:佳作欣赏

新闻与纪实摄影:佳作欣赏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舞蹈学院学生王启敏以一出《吉赛尔》获得全国少年甲组芭蕾舞金奖。此组照片发表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国旗护卫队教导员谢辉收到画报后让战士们传阅。为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敬礼。济南以泉名闻天下,号称“泉城”。2016年9月的黑虎泉。但是留守老人的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

新闻与纪实摄影:佳作欣赏

1.《芭蕾在中国》

谷永威摄影并撰文。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17世纪的欧洲。1958年,俄罗斯著名舞蹈家彼·安·古雪夫指挥编导了新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标志着芭蕾艺术在5000年文明古国的诞生。芭蕾舞这种“顶极”舞蹈艺术在中国得到发展。1997年6月、1998年8月中央芭蕾舞团演员张剑、朱妍分别在莫斯科、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获得最高奖。

中国目前,数以万计的孩子在学习芭蕾舞。本组照片表现从小开始学习芭蕾到成为芭蕾演员的艰难的旅程。

芭蕾的梦想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身上延续。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进行专业化的训练是孩子们所渴望的。

练芭蕾的孩子都希望有一双灵巧的脚。

一堂训练课下来,芭蕾姑娘往往要流几身汗。

这样普通的训练也要坚持20分钟以上。

来自湖南的瑶族姑娘何曜在舞校宿舍看书时也不忘“耗腿”。

舞校里的老师常常是既当保姆又当老师。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来自济南的金佳(右一)1997年获得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少年组金奖,使她成为附中芭蕾舞中专业学生中的佼佼者。

北京舞蹈学院学生王启敏以一出《吉赛尔》获得全国少年甲组芭蕾舞金奖。穿上芭蕾舞裙在天安门前留个影成了她最幸福的事。

2.《爹娘的家什儿》

刘书彤摄影并撰文。

这些“家什儿”是父母日常劳作的工具,也是我儿时成长必不可缺的玩具,承载两代人不同的记忆,既是组建于20世纪60年代,一个农村家庭的时间载体;又是一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成长的记忆载体。

爹娘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他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改革下岗潮,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父亲退伍回来后那满兜的毛主席像章。这些“家什儿”伴随这个家庭,作为见证者,共同经历岁月的洗礼。作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通过摄影的视觉语言来呈现这些时代的符号特征,通过鲁西农村家庭的这个“点”探索对人性和时代的感受。

3.《国旗护卫队》后记

谷永威摄影并撰文。

在这组照片拍摄期间,我深深地被国旗护卫队的艰苦训练所折服。整齐威武、英俊高大的国旗护卫队员迈着正步,从天安门走向广场,在一声“升旗”的号令中,国旗伴着国歌冉冉升起。数千名观众为之兴奋,许多人流下了泪。他们为这支特殊的“部队”备感自豪和骄傲。

当我走进这支“部队”,我发现他们为了短短的十几分钟,每天训练达十几个小时。有的训练,可以说是达到了人体的极限,不论春夏秋冬,天天如此。很多战士得了关节炎,为了使自己的肩平,晚上睡觉都不枕枕头,伙食也非常简单,一般都是一菜一汤。这些战士中来自山东的占了近一半以上。我从心里为这些山东汉子感到骄傲,他们真是为山东人争了光。

此组照片发表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国旗护卫队教导员谢辉收到画报后让战士们传阅。他打来电话告诉我,感谢山东画报的记者,让家乡人民了解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英俊、威武的山东籍国旗卫士,为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增添了几分庄严。

这里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训练场。

体能训练

一丝不苟

为了校正头歪的习惯,大头钉顶在脖子上。

整齐的队列,端庄的军容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为了使战士肩平,战士床上是没有枕头的。

训练非常艰苦而战士生活俭朴。

为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敬礼。

4.《幸福守望》

孙喆摄影并撰文。

这些老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同我们绝大部分人一样,默默无闻地出生、成长、结婚、生子,他们的生活留下若有若无的印迹,这些印迹又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易化为尘埃。许多人的身影和故事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永远消失了,有些老人在我带上印好的照片再次前去寻访时已经作古,留下无尽惆怅。

5.《大山深处的孩子》(www.xing528.com)

李德辰摄影,夏洪波撰文。

“蜀山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我国政府针对贫困山区的政策是健全的。政府没有忘记偏安群山一隅的苦难人民,而由于历史原因的积累,特殊地区的民族风俗的区别,对于贫困人民的优惠政策也很难全部受用。作品将立足点放在了贫困山区的儿童和失学少年身上,以点带面地反衬出凉山州大山里人的生存状况。通过对少年儿童的生活记录表现出山里人们的生活的艰辛,使作品最终实现观者与作品之间能够实现心灵互动,并引起政府社会及人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关注。

6.《泉边的人家》

谷永威摄影并撰文。

济南以泉名闻天下,号称“泉城”。自元代以来,多有文人骚客作诗作词以颂之,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明朝诗人晏璧所写72首以72名泉为题的诗作。在现今济南保存最完整的芙蓉街上,家住芙蓉泉69号院的张保骧老先生仍时时对泉吟起那首“鹊华紫翠削芙蓉,山下流泉石涧通,朵朵红妆照清水,秋江寂寞起西风”描写芙蓉泉的佳作。

刘鹗在《老残游记》一书中,也对泉城做了精彩描述:“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然而,刘鹗先生笔下的济南,仅仅是写了护城河以内老济南,而现在济南正日新月异地向一座现代化都市发展,但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闲暇时都喜欢到老城区的街巷走走看看,以体味“看山看水自繇身,著处题诗发兴新,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常做济南人”的那种诗情画意的美妙感受。泉,是济南的灵魂,那都是因为水啊,水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文明。没有了水再辉煌的文明,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期盼泉复涌。由于当地保泉措施的落实,2001年72名泉再次喷涌,直到2016年济南的泉水没有干枯过。

天气炎热使许多济南人在泉水中寻找欢乐。

喷涌的泉水

王府池子扎飞燕

父子同游

泉水养育了一代代泉城人。

纳凉是济南人的“传统”。

有了这湾泉水,生活才有滋有味。

2000年春,王府池子干涸,成了孩子们踢球的“场地”。

祖辈就住在泉边的许以莲一家。泉水复涌使一家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快乐。

2001年泉水复涌,济南再次 成为旅游的热点城市。

住在泉边的人家,生活离不开这清澈的泉水了。2016年9月的黑虎泉。

7.《蚀刻

海龙摄影,夏洪波撰文。

随着我国城市化比例的上升,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老龄化程度愈发加重,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通过这组图片希望作为子女的我们多回家看看。但是留守老人的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不断发达的今天,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农村“留守老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度敏捷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养老问题,需要政府关心和社会的关注。

8.单幅作品欣赏

9·11袭击 詹姆斯·纳奇威 摄

八项全能 皮特·哈格森 摄

《巴勒斯坦孩子的葬礼》:在巴勒斯坦,两岁的Suhaib Hijazi和他的哥哥Muhammad以及他们的父亲在以色列导弹轰炸中被炸死在屋内,母亲受重伤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生死未卜。父亲的兄弟在清真寺为两个孩子举行了葬礼仪式。保罗·汉森 摄

传承 聂劲权 摄

大法会 张百成 摄

老伴 刘志松 摄

上妆 徐云飞 摄

犀牛孤儿 埃米·威塔勒 摄

悬壶济世 康伟伦 摄

营救行动 马亚莫·塞汀 摄

《在食堂》:每天65岁的John McLean都与无家可归者和穷人在圣文森特德保罗协会食堂一起聊天、享受美餐、获得温暖。在2011年,美国俄亥俄州的扬斯敦被评为最贫困的100个城市之一,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市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雅各布·厄尔班 摄

《欧洲难民危机》:难民们坐船抵达希腊的一个小村庄。谢尔盖·波诺马廖夫 摄

在叙利亚政府军的炮击和突袭之后,临时医院里一个受伤的小女孩。奥比·多玛尼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