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 伪民俗现象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研究: 伪民俗现象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伪民俗”是破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祸首。“伪民俗”产生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其主要表现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和无中生有,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以黔东南民俗中的节日为例,“伪民俗”不仅歪曲了文化的本原,还成了阻碍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研究: 伪民俗现象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伪民俗”是破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祸首。“伪民俗”产生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其主要表现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和无中生有,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贵州不少地方为追求经济效益,相互抄袭、东拼西凑以及随意“改造”民族文化艺术,打造了一批假民俗文化旅游点;有些地方把其他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贴上自己的标签;有的地方在旅游商品的生产上随意模仿、冠名,弄得真假难辨。种种因急功近利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的损毁、破坏和资源流失,将导致民族文化的“发展”脱离它的本来面目,导致民族文化深厚历史内涵和工艺技艺的变异、灭绝和消亡,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将影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黔东南民俗中的节日为例,“伪民俗”不仅歪曲了文化的本原,还成了阻碍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窗口”,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集中展示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工艺美术、民族歌舞、体育竞技、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利用民族节日开展旅游是很有吸引力的,黔东南有百余个大型的节日,如芦笙会、爬坡节、鼓藏节、姊妹节、萨玛节等,是民俗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可是现在把传统节日放在一边,搞出许多莫名其妙的“节日”。譬如,辣椒节、桃花节、油菜花节等。虽然说这样的节日在短期内对经济效益有所贡献,但严格说来,他们根本不具备节日要素,没有确定不变的时间和地点,也没有历史上特定的内容,完全是随心所欲的。更有甚者,像凯里市南花村有专人表演黎族的“竹竿舞”,让游客分不清楚哪些才真正是苗族的民俗,这样的旅游节目如长此以往,民族特色将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大众化的、没有特色的表演,而失去特色后的民族旅游景点,其吸引力也将消失。[28](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