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备课策略及文本解读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备课策略及文本解读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文本解读策略曹明海教授在《本体与阐释:语文教育的文化建构观》一书中指出,文本的存在形态也就是作品的本体构成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一是形式层——文本构成的“语体形态”,二是再现层——文本展现的“语象世界”,三是表现层——文本内在的“语义体系”。在这一阶段后期,可以说儿童已具有了抽象思维能力。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备课策略及文本解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开展阅读教学的“预”,是开展阅读教学的起点,成功的阅读教学一定在备课上下足了功底,而文本解读又是备课的“预”。本研究中的文本解读策略是以曹明海教授的文本多层次结构理论为根基,提出语用取向下的文本解读策略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一)文本解读策略

曹明海教授在《本体与阐释:语文教育文化建构观》一书中指出,文本的存在形态也就是作品的本体构成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一是形式层——文本构成的“语体形态”,二是再现层——文本展现的“语象世界”,三是表现层——文本内在的“语义体系”。

1.分层关注语体形态,明确教学的基础内容

教材文本构成的“语体形态”,即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语音、语段、句群到篇章结构及其整体营构的秩序与形态,也可称为教材文本“语体层”。这个结构层次,作为教材文本的存在形式,有如绘画的线条和色彩、如音乐的音符与节拍,是教材文本资源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可以说是教材文本得以生存的土地,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任何教材文本结构都存有这样一个语言构成的语体层次,以其特定的语体形态来表现它富有张力的意义空间。因此,它是发掘教材文本资源、确定教学内容所必须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层面。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具体把握教材文本构成的这一语体层次,通过不同形式的感知教学,特别是诵读教学,如品味阅读、感动阅读、陶冶阅读等,让学生感受教材文本,在教材文本构成的语体形态中消解与教材文本陌生化的鸿沟,从而融进教材文本,对教材文本进行整体把握,揭示教材文本语体构成的特点。不同的学段,我们关注的语体形态是不同的。小学低段,我们要关注字音、词语、句子、标点等,中段和高段我们要关注段落结构。

2.关注语象世界,变空白为有白

教材文本展现的“语象世界”,即教材文本语言构出的物象与事象、场景与画面、气象与景境等,也可称为“语象层”。它是多种客观因素,也就是人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富有生气和活力的生活图像和空间。这个结构层次,因不同文体的教材文本而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和构成方式。比如,抒情类教材文本(包括诗歌、散文等)是以意象(整体意象、意象单元或意象群)为语象世界的构成要素,而记叙性教材文本则以人物、事件、情节、场景等为构成要素。在教材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它作用于学生的主观心灵感受,诱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情感与理思,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召唤性和吸引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关心教材文本中特有的事物形象,或者是一个特定的场景、画面,或者是一种浓烈的色彩,或者是富有悟性的情境。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那秋雨黄昏的场景、国难家仇的命运,表现出一种欲说还休的景境。这种灵动的景境贯通全篇,是那么强烈和感动人心。又如,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气象恢宏豪放,呈现了天连草原、草原连天的雄浑壮美的景象。那天之苍苍,野之茫茫,天和野交相辉映的奇丽画面,那郁郁葱葱,绿波此起彼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天然景境,是那么富有生机,那么令人神往。根据教材文本构成的“语象层”特点,让学生具体描述教材文本的事物形象、画面、气象、景境,或情节、事件、人物活动、生活场景等。这种语象层在文本中有时候是内隐的,也就是标题里讲的“空白”,有时候是外显的,也就是“有白”。内隐的语象层,就是我们解读教材时最需要关注的地方,我们可以用描述、补白、想象、更换人称、补充提示语等方式变“空白”为“有白”,从而促成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鉴赏和评价。

3.关注语义体系,评价主题内蕴

教材文本内在的“语义体系”,即教材文本负载的情感与理思、精神与思想、灵魂与生命,也就是教材文本的深层意蕴,也可称为“语义层”。深入把握教材文本构成的语义层次,是我们引导学生深层透视教材文本内部的营构机制,进而切实揭示教材文本构成真义和规律的主要教学途径。

在教材文本的多层次结构中,语义层看似是语体层、语象层之外的一个独立层次,但实际上它是教材文本的一个功能层次,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其构成要素与构成方式完全产生于教材文本的另外两个结构层次,一旦离开后者,它便烟消云散。如果失去语言符号,没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及其构成的语象世界,一个教材文本的情思、义理和意蕴便会荡然无存,学生就无从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就会失去依据。因为教材文本的语义体系存在于语体形态和语象世界的全部关系中,是教材文本多层次结构整体的产物,是与教材文本的语体形态、语象世界有机渗透、不可分割的。比如,《春晓》中描述的春天画面及其景境背后的情感和意义是什么?诗人通过这种画面与景境表达的意趣和思想是什么?文本的挖掘要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热爱美好春天、珍视美好生活的真义以及对春花被风吹落、被雨打落的惋惜之情,使学生把教材文本中渗透在形象、画面和景境里的这种真义和挚情深深地根植于心底,即理解教材文本的诗意,建构自我的精神家园,实现既建构教材文本意义,又建构自我的教学境界。这是因为教材文本的“语义层”,即情感与理思、精神与思想、灵魂与生命,也就是教材文本的内在意蕴,是教材文本所含的情思与义理的总和。

对不同学段的文本进行分层解读,不仅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梯度,而且符合小学生阶段阅读的认知特点。周小蓬和陈建伟合作编写的《语文学习心理论》启示我们: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处于人生最初的读书认字阶段,这个阶段他们看书时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阅读方法。自下而上的阅读是指学生阅读的过程先从认读字词开始,然后再去认读短语和句子,最后获取课文的全部意义。二、三年级的小学生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他们既可采取自下而上的阅读方法,又可采取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四年级到五年级的小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较之前一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独立阅读能力,并且阅读技巧日渐提高。此外,他们开始运用初级的逻辑思维,学会分类和替换,具有了具体的时空观念,并且逐渐学会逻辑的推理,能够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无须诉之于直接经验就能做出判断。在这一阶段后期,可以说儿童已具有了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可以自如的同时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阅读方法。文本的多层次结构理论是教师备课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备课中以科学、合理、个性地解读文本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是备课中的重要一环。而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偏正取舍和优劣之差。

语用取向的阅读教学内容需要精心选择。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一是根据学情,即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二是课程标准中的年段目标,三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四是以语用为价值取向。

根据前面所论述的曹明海教授的文本多层次结构理论和学生阶段阅读认知特点,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如下论述。

1.厘定文本的语体形态,深入探索文字密码

语体形态作为教材文本的存在形式,是一种由文字符号构成的“语言的完形”。语文教材文本是“语言的艺术”,自然把语言作为建构教材文本世界的材料。这些语言材料在具体文本中分别以各种形式组合起来,构成了五彩缤纷的语言体式。教材文本构成的这种“语体层”,其实就是所谓的“语音构成层次”,包括语言的声音组合、语言的韵律节奏、语调的轻重缓急,文句的长短、整散,字音的响沉、强弱、曲直等。对于语体层面阅读教学内容厘定的策略,我们可以按照学段分层推进。

第一,小学低段,从字词、句子、标点里探索语言密码。关于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根据学段要求、文体要求、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语用取向,可以确定为:能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和课文。所谓正确,是不加字,不少字,不落字,不错字。所谓流利,是指该停顿时要停顿,该连读时要连读,读出逗号、句号、问号的语气。不唱读,也就是不拖长腔。对于重点词语,能在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意会,并联系生活实际知道词语的意思。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所以小学低段阅读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关注字词、句子、标点等。关注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每一个重点句子,这些重点句子往往都是有特点的句子。

例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是继识字和汉语拼音两个单元后出现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有六个语用点:一是“凉了、黄了、叶子、来了”等轻声词语;二是词语“一片片、一群、一会儿”中“一”的变调;三是“一会儿”的儿化韵;四是“,。”等标点所表达的语气;五是“一片片”与“一片”的构词方式的异同;六是重点句子“秋天来了,事物怎么了”的仿写。(www.xing528.com)

再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这篇课文,细细解读课文,会发现这篇课文有五个语用教学点:一是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中的量词,也就是不同的事物要使用不同的量词;二是进一步学习“一”的变调规律;三是认识“大小、多少”这样的反义词;四是表示单个以及群集的量词,如“单”“个”“群”;五是在朗读中体会韵文的美感。以上所述语用教学点就是阅读教学中要确定的教学内容。

第二,小学中段,从句群、语段、段群里探索语言密码。关于小学中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根据学段目标、文体要求、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语用取向,可以确定为:在低段阅读目标的基础上,继续练习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有声朗读;注意句子的停连,学习冒号、引号的三种用法;能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概括课文大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联想;能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构段方式和文章的深层意蕴;在交流和讨论中能大胆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所以中段阅读课教学内容应关注语段、句群。

例如,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教学内容可以确定为课文第一段描写灰雀的句子: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这里要关注其表达方式和描写列宁喜欢灰雀的动作、语言的句子等。

又如,鲁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是第四段: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里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文条;有的头上长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好多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得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里,教学内容要关注本段的总分总结构和修辞手法。

再如,鲁教版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这篇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出现了“东方之珠”,第二、三段中每一段里都能找到一个带引号的关于香港的称呼,分别为“万国市场”“美食天堂”。这就是段群里的语言密码,也是我们要厘定的教学内容。

第三,小学高段,从段落、整篇里探索语言密码。关于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根据学段目标、文体要求、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语用取向,可以确定为:在中段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朗读水平,能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体现在有声朗读里;训练默读能力,做到不指读,不动唇,并达到一定的速度;对于词语和句子,能根据自己的积累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构篇方式和文章表达的内蕴、情感。阅读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所以高段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关注语段、句群和整篇。

例如,鲁教版《再见了,亲人》中,我们应该关注前三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还有前三个段落并列的段群结构方式。

又如,鲁教版五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本文的谋篇布局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成文。从腊八节一直到正月十九,过年的种种风俗尽在其中。但是,在谋篇布局上所用的笔墨并不是一样的,描写重要节日的地方,用的笔墨多,即详写,描写不是很重要节日的地方用的笔墨少,即略写。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就确定为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构篇方式。

再如,鲁教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谋篇布局上来看,这篇文章的构篇方式就是总分总,中间用了三个典型的事例来说明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三个事例取自于三个不同的国家、三个不同的领域,但是这三个不同的事例却遵循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都是按照“现象—问题—实验—结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写的,而这个探究过程构成了作者的构段方式。所以,本节课的阅读教学内容就确定为构段和构篇。

2.厘定文本的语象世界,探究其内隐和外显

教材文本构成的“语象层”,是凭借语言呈现的物象、事象、场景、画面、气象与景境等。它是由形、神所统辖的多种客体再现因素(如古人所说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人物感应”等)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动态结构系统。在教材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它作用于学生的主观心灵感受,诱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情感与理思,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召唤性和吸引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关心教材文本中特有的事物形象,或者是一个特定的场景、画面,或者是一种浓烈的色彩,或者是富有悟性的情境。

第一,对于内隐的场景与画面、气象与景境、物象与事象,教师要在文本解读上深入挖掘。例如,在鲁教版五年级下册《穷人》一课中,桑娜抱回了两个孤儿,做好了挨揍的思想准备等待丈夫归来。桑娜告诉丈夫西蒙死去,两个孩子睡在死人的旁边,丈夫是怎样的反应呢?文中有一句关于渔夫的神态描写—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严肃、忧虑”这两个描写神态的词语的背后所内隐的是渔夫的心理活动,而这心理活动在文中并没有描述,所以这个节点就是要厘定的阅读教学内容。

又如,四年级下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结尾,描写父子拥抱在一起,文章却戛然而止,这戛然而止后面的故事就是本文的一个教学内容的内隐。

诗词的内隐往往是最丰富的。在《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给我们再现了红军翻越五岭,踏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夺取大渡桥时的景境,这里就是阅读教学内容的内隐。

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词里所描写的矮矮的茅草房、溪边上的青草、一对恩爱的翁媪打情骂俏,还有三个儿子各干各的活,尤其是那个有趣的小儿,什么也不干,只顾在那里吃莲蓬,这是一种多么朴实、珍贵的亲情。这样一种清平乐下的村居生活画面是美丽的、和谐的,这就是这首词蕴含的大的景境。其中,谁家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他们究竟在说什么?这又是一种小景境。这首词妙就妙在大景境下蕴含着好几个小景境。教学时,就把词里蕴含的景境及大景境中的小景境格外显出来。这样的景境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因为理想破灭而隐居村野生活的心境以及整首词的主题思想是非常有帮助的。

又如,鲁教版《灰雀》,男孩和列宁的对话是吞吞吐吐,这吞吞吐吐的背后究竟隐含着怎样的真相?这也是本课阅读教学可以厘定的教学内容。

第二,对于外显的场景与画面、气象与景境、物象与事象,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要善于梳理、把握,要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让学生加以描述、概述、复述和转述。教师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视文本,善于把握语象世界的内隐和外显,尤其是语象世界的内隐,而这就会给阅读教学带来高潮点。因为高潮点的出现,阅读教学会让人耳目一新。把握住语象世界的外显,还会让语文阅读教学扎实高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