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在全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思考时充分运用大脑运转规律,全面利用左脑在条例、数字、文字、逻辑、顺序等方面以及右脑在想象、整体思维、颜色、图像、空间等方面的潜能,充分开发、挖掘大脑在动作、语言、精神、记忆、创造等方面的潜能。思维导图又被称为脑图或者心智图,属于图形思维工具的一种,能够有效表达人们的发散性思维,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目前,教育界已经普遍接受思维导图的概念,并将这一思维工具广泛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英国、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已经将思维导图列为中小学必修的课程之一,新加坡教育部尤其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对思维导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其广泛应用到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新加坡教育部给每个学校都提供了相应的思维导图软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来进行理解和记忆。新加坡的博赞中心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博赞中心之一。
思维导图包括全文字型思维导图、全图型思维导图、图文并茂型思维导图。这三种类型的思维导图具有不同的优势,特点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根据所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来辅助进行理解和记忆。全文字型思维导图是由线条和文字构成的,能够让人感觉一目了然,内容比较清晰,思路也比较清楚。全图型思维导图是由图像和线条组成的,图像相对来说比较形象、生动,能够给人一种活泼有趣的感觉,使用起来实际效果相对比较好。如果在使用全图型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让专人来进行解说,实际效果就会更好。图文并茂型思维导图除了线条之外,既包括图像,也包括文字,兼具了全文字型思维导图和全图型思维导图的特点。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使用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从而更好地利用思维导图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全图型思维导图更适合在小学低年级使用。随着小学生抽象思维的不断发展,在中低年级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图文并茂型思维导图。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因而可以使用全文字型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1.脑科学理论
脑科学理论是思维导图应用的基础理论。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借助于著名的“割裂脑”实验,提出了著名的“左右脑分工理论”。人的大脑分为左半脑、右半脑,左右半脑在人的思维方面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其中人的左半脑主要是处理各种语言信息。比如,外界各种信息通过人体的感官传到大脑中,会转换成语言的方式再次表达出来。人的右半脑主要负责处理诸如音乐、图像、节奏、旋律以及幻想等内容,右半脑在接收到外部信息之后,立即进行信息处理并以图像的方式表达出来。传统识字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采取的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很少使用图形来教授知识,这主要使用的是左半脑,左、右半脑的开发、使用并不平衡。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将原本以“语言”为主的识字学习转化为图像方式,左半脑、右半脑协同发挥作用,这与人的大脑在思维过程中神经元寻求新的连接相一致。比如,在应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个体选择确定了关键词以后,主干向外围延伸会形成次一级的枝干,引导小学生将新的知识添加上去,这与思维导图上各个“节点”的知识、内容是紧密相连,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思维导图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生字学习予以图形化,而且还达到了开发小学生右半脑的目的,从而为学生联想、迁移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图式理论
1781年,康德最早提出了图式理论的概念,其最早出现在康德的一本哲学著作中,但康德所提出的“图式”与我们今天所广泛应用的图式理论中的“图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20世纪30年代,图式理论被纳入认知心理学研究范畴。20世纪70年代以来,图式理论在人类学、语言学、人工智能以及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图式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来看,图式是由康德所提出的,但是理论并未真正“成型”。后来,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正式提出了图式的概念。巴特利特认为,图式是过去的反应、经验的一个组合,这个组合、组织是积极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客观存在着一种行为的顺序规律、一种特殊反应,仅是因为它和其他相似的并且已经被系列组织的反应有联系时才有可能发生。在诸多的方法中,图式的决定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图式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表征、贮存方式的理论。
就针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而言,图式理论的应用能够帮助小学生将已有的经验、知识抽象化地组织起来,形成图式。这是对字音、字形、生字等外部知识认知的结构框架,最终会存储于学生的记忆里或者说大脑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皮亚杰对图式理论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所谓图式就是个体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关于图式理论,皮亚杰提出了顺应、同化两个关键词。其中,原来的图式通过不断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整个图式规模会不断地变大,这就是同化;而如果原来的图式与外界的信息没有关联,就必须要建立一个新的图式来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这就是顺应。同化是在量上的增长,而顺应则是质的变化。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小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建构成一个系统的、条例清晰的框架结构,然后以关键词、颜色、线条以及主题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图式理论在思维导图应用方面的直接体现。
建构主义学派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事物的理解、事物所代表的意义却是因人而异的。这是因为个体是通过经验来建构客观事实的,而经验是由个体的“头脑”创建的,最终导致出现了对外部事物的理解的不同。建构主义理论是在认知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基础是认知结构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和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建构自身的心理表征。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社会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材料,并借助于必要的辅助手段,对这些学习资源和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从而获得知识。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就是观念,而学习则是通过一定的过程改变这些原有的观念,属于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以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改变他们原有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观念的一个过程,人类行为的实质是对观念进行操作,是一种活动。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的思维活动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给他们提供相应的问题实例或者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实例或者情境进行反思,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发生认知冲突,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主动建构,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宏观层面来看,建构主义主要可以分为个体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其中,前者主张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系统过程,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学习者会不断地来调整、形成以及丰富自身的认识结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双向的过程,即新知识融入个体的现有知识结构后具有了新的意义,而现有的知识因为有了新知识的融入,也会进行调整、改组以及优化,最终达到知识“重新”建构的目的。而社会建构主义学派主张,个体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复杂过程,个体通过参与某些共同体的学习实践活动来建构、形成、丰富自身的知识,这就意味着学习绝对不仅仅是个体对学习对象、内容的接受、再加工,而且还需要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助。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本身就是教师知识传授与小学生知识建构相统一的过程。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将汉语识字的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诸如记忆、书写、阅读等方式将这些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进行建构,纳入个人的知识体系结构中,是一个“感知—接受—再加工—应用”的系统过程,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派的观点基本相符。因此,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研究、分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比较符合我国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学习的现状,对揭示识字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制订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改进策略,以及提升识字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学生学习汉字本身就是不断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过程。将思维导图引用到小学识字教学中,一方面能够帮助小学生梳理已经学习过的拼音、汉字,巩固旧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旧知识的不断扩展,还能够加速新知识的学习进程,从而为促进小学生识字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思维导图的绘制
从宏观层面来看,思维导图的绘制主要有软件绘制、手工绘制两种方法,而针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而言,主要是以师生的手工绘制为主。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手工绘制步骤如下:
1.确定关键词
根据思维导图应用的领域、范围来确定核心内容,并确定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该关键词是进行导图“发散”的基础。
2.绘制思维导图中心图
将前文选定的关键词写在中间位置,根据自己的爱好涂上颜色或者画上图形,目的是突出主题,强化记忆。
3.围绕中心画分支
使用彩笔以中心图为起点向外围(四面八方)画线条,将中心图向四周进行发散。确定各个分支的主题,作为核心词的“第一层”,然后以确定的第一层主题词作为次关键词继续向外画分支,重复采用相同的办法来绘制下一层级的关键词。另外,同一层级的线条颜色、粗细应该要尽量相同,以突出导图的层次性。
4.再次提取关键词
以选择的各级主题词作为核心,充分发挥想象力,找出与这些关键词相关联的字、词语,按照层级依次标在各个分支上,完善思维导图。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价值
1.应用的可行性(www.xing528.com)
思维导图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维导图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过程与人脑的思维方式比较相似,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具体过程。在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将原本枯燥的、毫无联系的字词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图文并茂,关键词直接呈现,色彩丰富,线条优美,有效地调动了小学生的左右半脑,激发了他们识字、写字的兴趣。应用思维导图,将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拼音、字形、字义等抽象知识学习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增强了小学生的感性体验,激发了他们注重学习、认知以及“探究”的兴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思维导图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2)思维导图符合小学语文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教学必须要敢于创新,注重运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来开展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倡导合作、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思维导图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创新,而且还比较注重挖掘孩子们自主识字、自主记忆的潜力,实现左右半脑的协调发展,使得他们在不断地学习新字的同时,梳理好旧的知识,拓宽视野,符合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因此,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2.应用的价值
思维导图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如下:
(1)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动、活泼,尚未经过系统的“训练”,识字对他们来说难度比较大,再加上认字、写字本身就枯燥无味,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对识字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将思维导图引入识字教学中,使得“字词”更加形象、直观,这对于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
(2)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造能力
小学低年级是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期,绘制思维导图本身就要求学生对思维导图“脉络”、思维导图各个节点的“作用”比较了解,然后将原本零散的、单个存在的字、词绘制到思维导图中的各个层次的节点上去。比如,学习了“人”以后,哪些字可以“指代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小学生会尝试将刚学到的“你”“我”“他”“她”等人称代词绘制到思维导图上去,这对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提升小学识字教学效果
小学低年级主要以学习字母、拼音以及简单的字词为主,知识量并不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然而,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普遍较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单纯地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识记字词,不仅学习量、学习压力较大,而且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学习新字词的兴趣。应用思维导图将相关的字、词都绘制到图中,学生不仅能够记住“核心词”,而且还可以拓展、强化新字词的学习,提升识字学习的效果。思维导图具有直观性、创新性以及发散性的特点,借助于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将原本貌似无任何关联的字、词创造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分支,个体的学习效率、质量都会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五)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应用的主要目标及基本原则
1.主要目标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应用的主要目标为:利用思维导图颜色丰富、生动形象、直观性强的优势,拓展小学生识字学习的路径,丰富识字教学的内容,将原本零碎、复杂的识字学习系统化,达到提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2.基本原则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应重点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
小学生是识字教与学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本。小学生是识字思维导图的绘制主体,教师是思维导图绘制、应用的引导者、评价者,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他们所思、所想、所感以图形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加深对拼音、字形、字意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遵循突出主题的原则
思维导图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关键必须要遵循突出主题的原则。主题是思维导图的核心、宗旨。比如,声母、韵母不同,字形不同,思维导图的主题也会有所不同。只有主题突出、准确,思维导图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才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3)遵循自主灵活的原则
遵循思维导图绘制、应用灵活多变的原则,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行为习惯、偏好、特长、个性等来绘制识字思维导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尽量不要采用统一格式,强迫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来绘制思维导图,从而为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升识字学习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