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识字教学存在文化渗透方面的缺失
中国的汉字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汉字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智慧与文化底蕴,或脱离造字意图,抽象讲解拼音,机械讲解偏旁、笔顺,生硬地塞给学生一个又一个的词语;或无视汉字的构形规律,凭着自己的臆测对汉字进行不符合汉字规律的拆分。在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中机械化地讲解拼音、偏旁、笔顺,表面上看起来简单高效,其实是方便了教师,而对学生的识字兴趣产生极大的危害,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尚处在具象思维阶段,教师若只是单一地讲解偏旁、笔顺,不能帮助学生对抽象汉字进行具象的感知,那么不仅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而且还会扼杀学生对于汉字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字形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字义也随时代的变迁或扩充或改变。因此,教师在讲解汉字的过程中不对汉字进行溯源,不顾汉字构形的规律随意地肢解汉字,会让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产生混乱。
(二)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www.xing528.com)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不同学段有明确而连贯的识字与写字要求: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学段,“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从这三个学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识字与写字能力要求可以看出,新课标主张通过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汉字,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尤为重要。
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汉字中蕴含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在低年级运用字源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汉字的魅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