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源识字法相关概念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源识字法相关概念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字源识字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展示汉字字源。此时,教师必须明确他们所面对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必强求汉字形义联系的建立,可以灵活使用其他识字法。(二)在小学语文中运用字源识字法的教学理论依据1.汉字的相关理论汉字的性质:表意文字在距今约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等地所出土的陶器上,出现了五十多种刻画符号,这被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是汉字的雏形。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源识字法相关概念

(一)概念界定

1.字源

“字源”,又作“字原”,汉字字源(原)研究由来已久。《古代汉语知识辞典》对“字源”的解释有二:其一,它是“探讨、说明《说文解字部首意义的著作”;其二,字源即“解释汉字形体结构的来源”。

在传统小学中,“字源(原)”大多被用于文字学书名中。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形体结构、考究汉字字源的字书,而后人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又撰写出了符合现代汉字发展规律的字源相关书籍。例如,唐代有李腾的《说文字原》一卷,宋代娄机著有《汉隶字源》六卷,元代有周伯琦的《说文字源》,清代有蒋和的《说文字原集注》《说文字原表》,近现代有傅东华的《字源》、李学勤的三卷本《字源》、谷衍奎的《汉字源流字典》、谢光辉的《汉语字源字典》,以及骈宇骞的《中华字源·常用汉字本义与字形溯源》和陈政的《字源趣谈》等。王宁在其主编的《汉字学概要》一书中提道:“尽量找出汉字的最早字形,寻找每个字构字初期的造字意图,也就是探讨汉字的形源,也叫字源,这是汉字字源学的任务。字源学是研究探讨形源的规律和汉字最初构形方式的学科。”

陈淑梅、杜永例在《汉字字源学刍议》中认为,汉字字源学需要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包括汉字是如何在五六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中“由一批形象化的形象符号发展为具有严密的构形系统的符号体系的”,以及汉字的发展机制、孳乳规律与发展趋势这四个方面。李学勤认为,字源研究是“通过梳理汉字的演进序列,找到汉字的源头,通过归纳汉字的用法,理清它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序列,然后结合汉字早期的形体和用法,探求造字意图”。以上研究者均认为字源即汉字最初的形源,追溯汉字最初的造字意图和字形演变规律是字源研究的任务,但陈淑梅、杜永例认为字源学还应研究汉字的发展趋势,李学勤则强调通过归纳汉字的用法来理清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结合《古代汉语知识辞典》对“字源”一词的解释来看,王宁的观点更为合理,以下对“字源”的定义将主要采用王宁的观点。将“字源”拆分成“字”与“源”来看,“源”本意指水流的起始处,引申为来历、根由、达源,而“字”指的是汉字。由于汉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它的形体携带着自身的意义信息。因此,“字源”不仅包含字形,还体现着当时的文化。在进行字源识字教学时,教师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讲解汉字的造字意图,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字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由最初的图画文字发展为具有严密的构形系统的符号体系,有着自身的孳乳和演变规律。综上所述,“字源”指的是汉字最初的形体和它所蕴含的文化,以及它的孳乳与演变规律。

2.字源识字

字源识字是一种传统的识字方法,它并非要学生学习古文字,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字源识字,即以字源文化为核心内容,采取直观化的方式讲解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字源文化,帮助学生梳理汉字形、义、音之间的联系,以达到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及理解记忆的目的。字源识字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展示汉字字源。也就是向学生展示汉字最初的形体,在学生的意识中搭建他们所能感知到的关于汉字更为具体的形象,建立现代汉字字形与其造字意图之间的联系。第二,展示字形演变过程。汉字发展至今,历经了甲骨文金文的演变,又经历了篆变、隶变。在这一过程中,汉字字形愈发抽象。向小学阶段的学生展示汉字抽象化的演变,建立起字形与具象的联系,这一过程有助于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第三,梳理形、义关系,理清字、义演变脉络。字形承载着汉字的字义,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字源及演变过程,还要同学生讲解汉字形、义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大致了解它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从而使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认识并且记住汉字字形。这与美国心理学家、学者奥苏贝尔所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是不谋而合的。此外,需要考虑的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部分汉字的字义与它最初的字义发生了变化,因而难以建立起它与字形之间的联系。此时,教师必须明确他们所面对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必强求汉字形义联系的建立,可以灵活使用其他识字法。

(二)在小学语文中运用字源识字法的教学理论依据

1.汉字的相关理论

(1)汉字的性质:表意文字

在距今约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等地所出土的陶器上,出现了五十多种刻画符号,这被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是汉字的雏形。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更为整齐、有一定规律性的图形刻画,这被认为是早期的图形文字。而两千年后的殷商时期,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出土了镌刻、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甲骨文多由原始的图形演变而成,这也就说明了汉字主要源于原始绘画的图形系统。

较早给汉字明确冠以“表意文字”的是瑞士的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他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出发,把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分为两个大类:表音体系和表意体系。表音体系的文字即为能够“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出来”的文字,而他把表意体系文字定义为“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并提出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的观点。索绪尔对汉字的定性是合理的。众所周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载体,而文字的构形则必然要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文字的形体和语言两者间的关联决定了文字的性质。音和义是口头语言的两个要素,记录语言的文字只能从这两个要素中选择一个来作为构形的依据,即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只能是语音,或者语义。比如,“sky”这个英文单词,选取了含义是“天空”的读音作为依据;而在“孕”字中,字的构形表示“一个人以跪的姿势生下孩子”,以此作为字的依据。

有学者认为,单纯地将汉字定义为表意文字未免以偏概全。他们指出,汉字中的形声字为“半形”示义、“半声”示音的文字,因而汉字应为“意音文字”。对此,李国英先生基于对《说文解字》中小篆形声字的构形原理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指出:“形声字是以源字为核心,以累加符为辅助构成的。个别情况下累加符为声符,源字转化为特殊的义符;多数情况下,累加符为义符,源字转化为声符,则声符为核心。”根据李国英先生的观点可知,形声字的构形原理是“源字+义符”,且声旁皆源字,不仅表义,还是形声字的“主体义符”,而我们平常所说形声字是声旁和形旁组合而成的,这种观点大多源于对造字结果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表象结构的判断。同样,王宁先生也指出:“从历代汉字的构形系统考察,各共时平面上的汉字的整体系统,都是按表意原则维系的。”这主要体现于汉字在数千年来不间断的发展演变中,汉字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表意特点,或改造自己的形符和对字义的解释以适应时代发展下事物的变化,如火药发明后“砲”的形体演变为“炮”,或在不影响表意与别词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构件与笔画优化,以达到减少书写的困难和减轻记忆负荷的目的。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得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2)汉字构形与构意

不同性质的文字,构形的依据是不同的。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是以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为依据来构形的,我们可以从一个字的形体来分析它所携带着的意义信息。这种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我们称作构意。由于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不少现代汉字的形与音、义关系已经脱节,字源识字法就是带领学生追溯汉字最初的造字意图,了解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以及汉字的演变,为学生在抽象的现代汉字和形象的古代汉字中架起一座桥梁

(3)汉字第二性的特征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里对“文字”一词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在汉语里,“文字”一词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可以用来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这种体系称为文字体系。而索绪尔也指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表现前者。”这种观点为语言学界的学者们普遍接受。他们认同“语言是人类在认知外部世界过程中的第一次(声音)符号编码”,认为“文字是记写语言的符号系统”。这表明语言的产生先于文字,而文字产生的目的是为了记录语言。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字是基于人类语言的基础上,人们对外部世界认知的第二次编码,相对于语言这个第一符号系统而言,文字是第二符号系统。

在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探讨上,较早提出“语言是第一性,文字是第二性”的是高名凯和石安石。他们在《语言学概论》中指出:“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第一性,文字是第二性。”李兆同、徐思益主编的《语言学导论》中也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文字同语言相比,语言是根本的,是第一性的;文字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虽然之后的诸多学者都认同“语言是第一性,文字是第二性”这一观点,却未有人对“第一性”和“第二性”这两个术语做出解释。这里的“第一性”和“第二性”不同于哲学上的“第一性”“第二性”,它并非对世界的本原进行探讨,但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它却也和哲学上的“存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论断有着类似的关系,即“意识是在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可以说“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谈到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时,用了“primarysystem”和“secondarysystem”两个词。他认为(口头)语言符号系统是“primarysystem”[可译为“第一性的(符号)系统”或“原生的(符号)系统”],书面形式是口语形式的“secondaysystem”[可译为“第二性的(符号)系统”或“次生的(符号)系统”]。从上述诸多专家学者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语言和文字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用以记写语言的符号,它是语言这一符号系统的二重符号系统——符号的符号。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因而汉字也是基于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结合它的表意性特点,给我们识字教学上的启示是: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他们的心理词典,必须是他们的经验所覆盖、懂得意义的词语才能进入心理词典,因而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时候,应当充分利用“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观点,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字形与字义上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以达到识记生字的目的。而字源识字强调采取直观化的方式讲解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字源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汉字形、义、音之间的联系,从这一角度来看,字源识字教学法符合这一要求。

2.小学生认知能力相关理论

(1)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它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物体知觉又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形状知觉也是物体知觉中的一种,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指的是个体对物体轮廓和细节的整体反映。汉字最早起源于图画文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记忆的需要,它逐渐从直观的象形图画演变成由平直的笔画构成的抽象符号。相比抽象的符号,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形象直观的图形,因而教师在教授生字时,展示它的字源图片和古文字演变,将具体客观事物和抽象的文字符号建立起联系,这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知觉特点。因此,从学生认知能力里的知觉角度来看,运用字源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是科学可行的。

(2)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都离不开注意,它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指的是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而有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这两种注意可以互相转换。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刺激物的特点直接影响他们的注意。由于此时的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环节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生字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坐”字的时候,通过PPT展示它的甲骨文和字形演变,结合教师对于“坐”字形义关系的生动讲解,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www.xing528.com)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个时间内,人们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注意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经验越多,知识越广,就越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面对刚刚接触汉字的学生,教师在识字教学时,运用直观性的语言并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讲解汉字的形义关系,构建学生的心理图式,这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生字。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而维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事物的复杂和变化程度。对于简单且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很短。小学阶段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在10—2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分配识字教学的时间,合理安排识字教学的进度。

(3)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相当于信息的输入编码。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此外,学生在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也影响到识记的效果。在积极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下,人的识记效果更好。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遗忘,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识记的方法和情绪动机是影响遗忘进程的几大因素。有意义的、形象直观的、能引起主体兴趣的材料,一般不易遗忘。材料越多,越容易遗忘。在识记方法方面,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且不易遗忘。当学习者认为识记的材料是枯燥无趣的时候,也会影响到识记材料在人脑中保存的时间和效果。

形象、抽象两种类型的记忆方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不断发生变化,在同个年龄段中表现也存在差异。从实际情况来看,形象记忆在低龄阶段占据主导。学习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通常通过具体形象进行记忆。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汉字时,形—音、形—义两种联系都能够产生联想。在即时测验中,这两种联系产生联想的效果基本相近,而经历两个星期以后,形—义联想的效果较好,而形—音的效果则相对较弱。在字的构形明确之后,对其含义进行解读,那么记忆效果就较好;没有解读含义,记忆效果就相对较差。由此可见,通过解读含义,能够提高形—义联想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形—音联想的效果。如果某个字的联结不够紧密,在较长时间不使用的情况下,首先形—音之间的联结就会破裂,之后形—义之间的联结也会破裂,但并非全部消失。在形—义之间联结断裂之后,形—音的联结也会失去意义。

字源识字法便是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来理解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进而将汉字的相关信息有效输入大脑里,以此识记生字。

(4)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指的是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是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需要借助事物的表象来解决问题。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可知,2—7岁的儿童能将各种感知信息以心理符号的形式储存下来,积累表象素材,表象性思维得以发展。7—11岁的儿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能够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由此可知,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来学习抽象知识。字源识字法借助生动有趣的图片、富有动感的动画展示汉字演变过程这一教学形式,向学生传达汉字原始的构字思路,引导学生在通过图片来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识记生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字形与字义的联系。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无穷奥秘的汉字世界的欲望,还能使学生对汉字的印象更为深刻,为日后构建系统化的汉字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具体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

(三)字源识字法的教学价值

1.挖掘汉字本源,激发识字兴趣

当前我国识字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即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多采用较为机械的方式进行教学。他们往往将汉字简单地视为抽象符号,就形讲形,如反复拼读字音,数一数多少笔画,增加或减少笔画,以及更换偏旁等,通过重复背诵、书写来实现识记的目的。这种讲解方法适用于那些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失去理据的形义发生很大改变的汉字,通过让学生观察、记忆、抄写来不断加深学生对字的印象,从而完成识记。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较快识记汉字,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然而,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是值得教师警惕的。如果每个汉字都采用这种机械讲解、机械抄写的方法,忽视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那么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给家长增加了“包袱”。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将鲜活的、动态的汉字压在了枯燥、死板的抽象符号下,自然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当学生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是学生积极探求、主动思考的内在支撑。美国教育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因而,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汉字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汉字是表意文字,按照其含义而进行构形。揭示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字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不能简单地把汉字当作一种抽象符号来教学。字源识字法引导学生由具象认识开始,结合汉字演变过程的相关情况,逐步提升到抽象层面,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且也符合有意义学习的要求。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有意义学习比无意义学习具有更大吸引力,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整体效果更好。

2.揭示构字意图,增强理解记忆

汉字最早起源于图画文字,后发展为系统化的甲骨文、金文,又经历了篆变和隶变,最终演变成为现代汉字,其总体特点是越来越抽象化。虽然现代汉字已经难以看出它所代表的形象,但通过汉字溯源和汉字结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每个汉字的子字源,而这些子字源无不蕴含着原初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而引导学生理解造字意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并记忆字形和字义。

3.促进认知发展,提高思维能力

采用字源识字法能促进学生感知、注意、观察和记忆的发展。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一个动态化的展示与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感受汉字笔画、轮廓的变化,这在无形当中促进了学生感知、观察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采用字源识字法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心理学家朱作仁曾指出:“中国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在汉字身上得到和谐的统一。”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尚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所提出的具体运算阶段,他们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具体事物来帮助自己学习抽象知识。汉字发展至今,其抽象程度大大加深,字源识字法通过揭示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为学生识记现代汉字搭建了一座化抽象为具象的加工厂。在对抽象化的汉字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使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得到不断训练。同时,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开始出现了可逆性,他们能对具体事物进行群集运算,因此让学生感受汉字抽象化的演变过程,也能促进他们抽象性思维的发展。

4.培养审美能力,传承汉字文化

图画文字是汉字的最初形态,人们用简单的图画对自然事物的形体特征进行描摹,虽是描摹,但绝不像现代的写实画那样细微的整体体现,而只是一些简笔画。用极少的线条去区别不同的事物,必然地带有艺术的创意。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人的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

汉字在其演变过程中,不仅赋予笔画丰富而多变的形态美,同时也有自身的结构美。在不同时期,汉字的外在形式也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早期阶段变化较大。比如,甲骨文带有鲜明的符号性,字体非常硬朗;金文虽出现了大幅度调整,但字体象形化特点还很突出;小篆字体上部较为紧凑而下部松散,如春花舞风;大篆有的雄浑有力,有的则瘦挺;隶书浑朴且灵动。运用字源识字法,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能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感受到汉字的整齐与参差、对称与均衡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