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贯彻高效教学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贯彻高效教学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标准是如何界定的?因此,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解放学生,让学生重新戴上想象的翅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多靠课后日常积累,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高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飞跃。(二)课堂小结留下悬念和思考,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保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想有一个比较完美的小结,一个完美的句号。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贯彻高效教学

课堂教学新课切入往往是通过复习提问和导入新课两个环节完成的,这种切入新课的方法固然有温故而知新的优点和循序渐进的特点,但这种“慢热”式的切入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师生的积极互动,让这样的课堂教学出彩也更是难上加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新课切入法的创意的研究,以巧妙灵活的方式切入新课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回应,打造精品课堂。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标准是如何界定的?高效教学的“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有效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高效的唯一指标。教学过程是否高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传统教学的内涵界定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有人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解题训练,拥有更强的解题能力,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显然,这是对语文高效课堂的误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课的定性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要在课堂教学中沉迷于“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的解读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而是要学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新问题的动力。同时,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一)重视过程,学有所得,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标志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耳,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人。”因此,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解放学生,让学生重新戴上想象的翅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这样做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摒弃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的错误思想,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多靠课后日常积累,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高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飞跃。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确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我们的课堂中,一些语文教师大多仅仅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教学多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和进行,关注“怎么学”的少,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思考和进行教学的少。我们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种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把主导异化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高效课堂的“硬命伤”。这种教学模式下片面追求合作而轻视独立思考、强调体验而忽视结果、为组织讨论而设置过多价值不大的问题等,导致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无效环节,课堂效率低下。过量的、重复性的、典型性不强的、简单化的课堂练习,浪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消耗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加剧了无效教学情况的发生。更有甚者,有些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任务被刻板为在同一个规定的时间内,用同一种规定的方式,读同一篇规定的课文,听同一样规定的分析,记同一个规定的结论,做同一道规定的练习,得出同一个规定的答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曾做了精辟的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实际,背诵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易;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大大减损学习语文的效果。”这种“八股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谈不上是否高效的问题,简直在扼杀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学生如何学来组织教学,体现教与学的个性。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本着“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转变课堂教与学的模式,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操纵课堂教学的“遥控器”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转,教师指哪里就读哪里,教师叫读就读,喊停就停;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包场,学生记得多而发言少,一堂课中鲜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样的教学没有一点师生平等和民主的气氛,更谈不上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事实上,师生互动是激发师生双方教与学积极性的法宝。在师生互动之中,教师教得有劲,学生学得有趣,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课堂小结留下悬念和思考,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保证(www.xing528.com)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想有一个比较完美的小结,一个完美的句号。教师想在这个完美的“圆”中解决课上所有的重点、难点、疑点,把所有的问题都能够“打包”解决,并视之为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因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深挖洞,广积粮,坚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力图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将此理解为这就是高效课堂。实际上,这是知识高效与能力素质低效的矛盾统一体,背离了新课程下打造高效课堂的宗旨。

“编篓编筐,重在收口”,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可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能够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比如,用这样美好的形象,引导学生具体体会作者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由衷赞美,理解文章的精髓;用这样美好的形象,在学生心田撒播热爱祖国的种子。回味式结课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特点,受到爱思考的小学学生的欢迎。它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尽管课堂小结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往往将其看作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程式、一段故事(情境)情节延伸,甚至是一句空洞的套话。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整个完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讲究一点。好的结课,能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但这不是教师只凭灵机一动就能达到的效果,而应该增强对教学结课的设计意识,不断提高教学结课的艺术水平。教育心理学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课时常常使用设立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因此,教师可以在课时小结环节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是下节课要探讨的,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从而激起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急于知晓的心理。这样,“高效”从语文课堂延续到课后,不断循环,以确保下次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