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和补充,这与教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产生的效果会截然相反。那么,是否意味着语文教师需要无条件地解答学生所有的质疑呢?语文教师应当如何科学应对学生的质疑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质疑区别对待,在答疑解惑时需要讲求三个原则。
(一)坚持有问必答的原则
需要有问必答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确实无法依靠自身可以解决的,同时也有解决必要的问题。思维往往是由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古往今来,凡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常主动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正因为他们有提出问题的意识,为了促成问题的解决,就自然有了创新的意识。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产生的此类质疑需要做到有问必答,耐心指导,详细讲解,促使同学们都愿意提出问题。有问必答的前提和基础是师生合作探究。有问必答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质疑包办代替,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需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对质疑问题的正确解答仍然主要靠学生自我解决。解答问题并不是有问必答的全部,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正确解答所质疑问题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提出更多、更新的问题,解决更多、更新的问题,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坚持有问必问的原则(www.xing528.com)
有问必问就是对于学生因质疑而提出的问题单靠学生自身确实无法探究出来的,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和点拨,但这时教师的职责不是有问不答,也不是有问必答,而是有问必问。教师可以提出与需要解决问题相关的问题逐层让学生解答,通过一个个相关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逐步接近并形成正确的答案,享受从质疑、探究到成功的快乐。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以他独特的思想与实践、崇高的人格与精神光耀了古希腊和整个西方文明。他早在2400年以前就为我们确立了教学谈话的典范——“精神助产术”(又称“产婆术”)。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有其独特的哲学观和教育观。他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发现潜在于自己心中的真理。因此,苏格拉底提问意旨明确,提问环环相扣,善于突破关键,充分挖掘对方思维潜能,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与严密性。而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是启发性教学的倡导者。他能够针对不同的个性特征,循循善诱,点拨精妙,善于把握时机,给学生相当大的思维空间,具有启发性、灵活性。东西方两位大师共同的优点都是“有问必问”。我们必须认清一点,学生在提问时有可能是为了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答案,更是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题过程。笔者认为解题过程比获得答案的结果更加重要。因此,有问必问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应对学生质疑提问的主要策略。只有让学生不断质疑提问,教师不断针对学生的质疑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教师的设问中积极引导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帮助学生产生正确的观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坚持有问缓答的原则
学生提了问题,而有的语文教师暂且不做任何解答,学生似乎很难接受。既然“解惑”是教师的三大职责之一,那么应对学生的质疑提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有的语文教师对自己并不明白的问题怕失去在学生面前的威信而不懂装懂、牵强附会、自圆其说。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暂且不做任何解答是否就认定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有问题呢?有问而缓答的问题是不需要或者不必要或者无法回答的问题。事实上,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有问缓答的原则对几种情况进行正确处理。比如,对待由于学生缺乏冷静思考、过于急躁而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不是学生不能解决,而是因为怕动脑筋而不去努力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解决问题。有一些问题在语文书课文中有现成的答案,学生通过阅读在书中可以发现答案,但是由于学生没有阅读课本或者学生因阅读课本不认真而产生了疑问,教师也可以针对这种情况鼓励学生在多看书和认真看书的基础上,自主在书本中归纳、概括和总结出答案。有问缓答的第三种情况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达到的高度,或者是按照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类问题即使教师无论能否解决都要拖缓回答,否则就会误导学生,或者导致学生好高骛远,思维混乱。坚持有问缓答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这种有问缓答并不是教师的素质不高,或者对学生不负责任,而是为了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