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文课,叫“孙美意作品研讨会”。
我很喜欢鼓捣这样的课。每一届孩子,每一个班,一定会出现一两个有写作天赋的孩子。这简直就是上帝的恩赐!他老人家好像是想告诉我们:写作能力其实是一种本能,是生命的自然绽放和天性的自然流露。为了点化和鼓励人类,他就让部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把这种本能展示出来。于是,我们有了一个迷死人的词组,叫“才子才女”。
这一届的初一女孩儿孙美意,比起上一届的苏致雅,上上届的冉雪立(他们都在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决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就有很大不同。苏致雅和冉雪立痴爱文言,才情四溢,还多少有点儿精灵古怪,但整体学习成绩还不算特别拔尖。而孙美意呢,不太相同。首先她的学习成绩超好,一直是年级第一名,其次,她的文字风格颇有大家风范:端庄又不乏活泼,沉稳亦不缺机灵。个子矮矮,略显瘦弱的12岁小姑娘,做人做事都稳重得体,她的文风和她的个性完全吻合。
我见过不少天才型少年,文字中有诡异的聪慧,更有小部分孩子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其文字简直接近狡黠和轻率了。而孙美意不这样,她是长在乡间的、淳朴的农家孩子,因受了自然的恩泽而拥有了表达的情怀和力量。她的文字中有泥土的芬芳。
我觉得,在当今解构一切、游戏一切的文化背景下,这样的孩子特别可敬。
天才少年是天生的,几乎与我们的语文教育无关。事实上,我们也无法让孩子们向他们学习什么。而孙美意不一样,她是能说善写的邻家同学。研究她,孩子们可以发现不少写作的规律。
我让孩子们静静地读班刊《热爱生命》,然后再自由发表意见。孙美意是班上唯一一个几乎所有作文都入选班刊的同学。我在想,应该给这个孩子编一本专辑了,献给她即将到来的13岁。
“孙美意下笔好狠!”一个孩子嚷嚷。
所有孩子便转过头盯着坐在最后一排的吕信鹏使劲笑。
我明白,他指的是孙美意的作文《我们的“老班长”》。这篇作文写的是已经“卸任”的初一上期的班长吕信鹏,写得那叫一个入木三分。孩子们写同学,多喜欢拣“好的写”,不外乎学习勤奋、工作认真、锻炼刻苦、爱帮助人等。但孙美意不,上任班长好多“不太光彩的细节”都被她给曝光了。
“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个‘狠’?”
“我觉得这个‘狠’就是真诚,是真实。”一个孩子说。
“我觉得不是‘狠’,而是‘很’。她观察很仔细,记忆很深刻,描写很细致。孙美意没有粉饰,也没有装模作样。她看到什么,就写下什么。就像老师说的‘忠诚于自己的眼睛和内心’。”这是一个思想有深度的孩子。
“孙美意的确把老班长的弱点写出来了,但读完,我更喜欢老班长了。虽然她写得很准确,但并不尖刻,她是带着善意去描绘的。”许多同学点头。
“我们问问当事人,他读了有什么感觉。”我含笑转向吕信鹏。
吕信鹏这个小男孩儿,可爱得很,身材高大,性格天真幼稚。他站起来,抓着脑门,结结巴巴地高声说:“她——写的就是——我嘛!”
全班爆笑。
“你不恼?”我追问。
“恼什么?大老爷们儿呢!”
大家笑得更欢了。
等他们笑够了,我很严肃地说:“谢谢吕信鹏。他读懂了孙美意。一个怀着善意给你画像的人是应该被尊重的。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在同学的笔下认识了自我。未来的吕信鹏会长大、成熟、越来越优秀,但是,孙美意笔下的,还有很多可爱的缺陷的吕信鹏同样很可爱呢!”
大家哈哈大笑。
“你们觉得孙美意的作文有什么特点呢?”
“她经常写故乡。”
“她笔下有很多很多小人物。”
“她特别善于描写。”
“她观察什么都很独特。”
……
我说:“老师读孙美意的文章,最感动的是她的故乡系列。北京是一座移民城市,大部分新北京人都是背井离乡来首都打拼的。我们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遗憾的是,为什么极少有同学写故乡呢?”
孩子们陷入了沉思。
事实上,对于孙美意的文字,连人到中年的我也很觉“惊艳”。她四岁就离开故乡到了北京。对于一个普通的孩子而言,四岁以前几乎是一个模糊的生命阶段。孙美意却表现出了异质:在她的早期记忆中,故乡是一幅木质雕刻画,凹凸有致。
这是一个小小年纪就有乡愁的孩子。
这是一个在很小很小的年龄就拥有了创作的冲动,要用文字为自己撰写“史记”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灵魂柔软、情意深重,他们不仅能够驾驭文字之舟,还能驾驭生命之舟。
班有才女已长成。对孙美意,我喜欢且敬重。
【作品展台】
我身边的“老班长”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初一(1)班 孙美意
在我们班上有这样一位“老班长”,他的任期还不到一学期,就被新的班长顶替了。在他短短的任期里,大家都亲切地唤他“老班长”,这是因为我们在小学时学过一篇关于老班长的课文。如今他已退岗,成了“一介平民”,“老班长”的名字就更合适不过了。
这位“老班长”性格柔弱,不刚强,有点儿“女子风范”。他生得一张大圆脸,浓眉小眼,眼睛小得都眯成了一条缝。虽然他个子很高,看起来还算魁梧,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肉很松弛,完全没有“练家子”的气概,这也许就是某些班委对他不服气的原因吧!
他说话时别有一番特色:每次都带着一点东北味儿,总会让人想起“小沈阳”。起初我还以为他是装出来的,后来有一次我问他:“你是哪儿的人?”他幽默地说:“俺是黑龙江的。”有这样一位“活宝”在我们身边,其实也挺好玩的。
他其实挺不容易的,任期只有一个学期。在开学初的拓展训练中,由于他表现突出,班主任老师还特意嘉奖过他,把他提拔为第一任班长。起初他还有信心把一班带好,但他的性格柔弱、不果断,导致许多班委对他不服气。每次开班委会,他扯破了嗓子召集班委,可谁也不理他,只有几个墨守成规的同学主动到场。好不容易把他们都召集齐了,可他们怎么也不把“老班长”放在眼里,一个劲儿地叫着:“娘班长,又有什么芝麻粒儿大的事儿?我们还要回班写作业哩……”一个个嚷嚷完以后,又在他眼皮底下有说有笑,谈天说地。
有一次,班委们把“老班长”惹急了,只见他拍案而起,大喝:“说什么说!谈正事呢!你们这样算什么班委?”大家都默不作声。不过他好不容易树立起的威信,转眼又被自己给破坏了:“今儿个咱……咱说……说点儿正……正事儿……”他那东北味儿还略带点儿结巴的说话方式,逗得我们不由自主地大笑起来。见我们笑了,他自己也笑了:“反……反正俺说话就这样……”我在一旁同情地看着他,再看看有说有笑的班委们,觉得他真的不容易。
他从起初的信心百倍,渐渐地被磨损到了觉得自己没用的地步。这次新班委选举,我们就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了。为了感谢他过去一学期的工作,老师送了他一个“小百事贴”(其实每个班委都有的),但他的却十分特别,是一个“iPhone手机”形的。于是他每天都举着他那“盗版iPhone” 到处做广告,那天就缠上我了:“美意姐姐,你看,最新版iPhone 98,看起来不错,一摔就变塌,触屏百分百,智能百分百,原价九千九百八,现价只要九百八,不,我们只要九块八毛八……”他拿着“盗版iPhone”在我面前蹦来蹦去、手舞足蹈,眼睛早已眯成了一条缝,他红光满面,脸上的笑纹正在跳舞……
我知道他那样做的原因:如今他已退岗,不再受人关注了,为了成为班中的亮点,他觉得这样逗我们乐是值得的。(www.xing528.com)
他其实还想当班长,但对自己没有信心,其实他能行。我认为他应该好好学习,多帮老师干干活,也许班长换届时还可以选他。再看看现在的他,上课时呼噜声不停,什么时候下课都不知道呢!这样整天没有目标地生活,有意义吗?
至于下一步他该怎么做,让他自己去想吧!
【点评】
读这篇作文,我想起一句话: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吕信鹏同学,你可懂得?
路口处的“哥们儿”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初一(1)班 孙美意
每天上学,我都要路过那个再熟悉不过的十字路口,再奔向学校。也正是那一刻,我总能看见路口处的那个哥们儿——交通管理志愿者。
我总是喜欢叫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一声“哥们儿”。因为他很年轻,叫他叔叔总觉得老气,不称呼也不合适。他就是那样一个人,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而又比我大上个十来岁,那么,只有叫他“哥们儿”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当面以“哥们儿”之名称呼过他,毕竟我们素不相识。我只是每天从路口经过,与他相遇 ,看了他一眼便转身就走。
在我的脑海里,他每天似乎都是如此:手持两面小红旗,口中含着小巧的哨子,身穿一件军绿色棉袄,头上顶着雷锋式的帽子。我想,他大概也认识我吧:一个戴着粉框眼镜,总是把手插在兜里的女孩。
每天,我从车站下车,老远就能听见一声嘹亮的哨声,那便是他吹的。
他的工作就是如此:指挥我们通行。其实,没有他也可以,难道我们不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吗?
那天,我到路口的时间晚了许多,这意味着我即将迟到,我疯也似的冲向路口,结果被一辆辆疾行的汽车拦住了。这时,往常沉默的他突然开口了:“小孩别跑得那么快,你看……看红……红灯变了再……再过。”这时,我才发现他是一个幽默的人。我看了看他那圆溜溜的小眼睛,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瞧啊,他的脸是圆的,眼睛也是圆的,短短的眉毛在他说话时不住地跳着舞。“雷锋”式的帽子一边儿翘起,一边儿又耷拉下来。说起话来虽然是纯纯正正的北京味,却被自己略带结巴的声调打乱了,让人听着不由自主地就想笑。他看见我笑了,自己也笑了,可我总是把他的话当作耳边风。我可不是小孩,我能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用不着别人的提醒。于是我不顾红灯,看着疾行的汽车,瞅准机会就径直向前跑去。这时,那位“哥们儿”突然嚷嚷起来:“嘿!小孩!这是红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只顾与时间赛跑。到了马路对面,我转身看了看他。呵呵,他仍呆呆地立在那里呢!目瞪口呆的他又让我“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第二天,我路过那里时,他突然挥了挥手中的旗子说:“嘿,你可……可别再……再像昨天那……那样闯红灯啦。”于是我便原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见我听了他的话,他高兴地笑了起来:“就是嘛,这样也……也是……是为了你好。”
此时正值太阳初升的早晨,春天不知不觉地来临了。红彤彤的太阳悬在半空中,四周的天空披着红纱。我静静地站在“哥们儿”的旁边,一阵阵暖风拂过我的脸庞,他的小旗在风中摇曳着,与天空融为一体。不知那天是什么日子,不知为什么那一天的天空那么的晴朗,风儿那么的温和……
此后,我便天天都在那里候着他的哨声,在那里小立片刻,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萦绕在我的心头。我喜欢看他那圆溜溜的小眼睛和“雷锋”式的帽子,每次听到他那略带结巴的语调,我总在心里偷偷地乐。或许,这也是一种快乐吧!
可是,不知怎的,自从新学期开学以来,那位哥们儿就不见了,只留下了那个没有哨声的路口。我多么想再看看他那副“滑稽”的模样,在心里偷偷地乐几回啊!
【点评】
我读着,一直感动着。当读到“那个没有哨声的路口”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还有多少孩子有这样的情怀啊!心中有爱,目中才有人啊!
最可亲的人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初一(1)班 孙美意
在我的心目中,最可亲的人不是天天能看见的父母,而是那个远在家乡却一直牵挂着我,而我也牵挂着她的奶奶。
那个我生活了大半个童年的江南水乡,在记忆中仍然是那个样子:河面上的小野鸭自由自在地嬉戏着,水面泛着碧绿的波纹,两岸的簇簇芦苇,还有一些至今仍叫不出名的水草,和着“哗哗”的流水声轻轻摇曳着。那便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正是在那里,奶奶曾经无数次拿着红丝带背着我,带我上街,去河对面的小镇逛一逛,给我买我最喜欢吃的糖。
河的这边,便是奶奶的家,那间小瓦房至今未变,但是奶奶却大有不同了。或许是岁月无情,让奶奶的腿脚不再那么灵便。岁月也是一位画家,在奶奶原本乌黑的头发上淡淡地涂上了白色。
虽然奶奶年事已高,可精气神儿依然那么旺盛:小眼睛神采奕奕,笑起来时,脸上的皱纹仿佛也很欢乐。奶奶有一副“福相”:耳垂很大,像一尊佛。奶奶的后背总是那么直,看起来很年轻的样子。
在她眼中,我总是十全十美的。面对比我小近两岁的堂弟,她总是说:“瞧瞧你姐姐,那么乖,手又那么巧,再瞧一瞧你……”如此一来,小弟弟便认为我是神仙。于是每年回老家,小弟弟总是围着我团团转,仿佛永远跟着我,奶奶也会把他当成神仙似的。
说实话,我很不解,同样是奶奶的孙子孙女,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如果奶奶老在弟弟面前说我和神仙一样好,那弟弟岂不“羡慕嫉妒恨”?
这可能和我从小被她带大有关。自从我出生以后,奶奶就一直带着我。直到四岁,我才恋恋不舍地去了北京。每年春节回老家,只要一有空,我就会和奶奶在屋门前的那块空地上聊天。每次逢人聊到我,她便十分激动,仿佛我是她的杰作。
奶奶一辈子没有离开老家半步,因为她要伺候体弱多病的爷爷。如今爷爷已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便邀请她到北京来逛一逛,可她总说:“还有菜园没人照料哩!”
奶奶所说的菜园,便是老家门前用篱笆围成的那一片地,那是奶奶一手打造出来的。奶奶就是那样一个人:勤劳,一刻都不停歇,每次看到奶奶,她不是在菜地里,就是在厨房里忙碌,要么就是在用自己编的扫把扫门前的院子。看到奶奶如此,我们总会对她说:“歇歇吧,明日再做吧。”可她总是说:“不累,干活多有意思啊!”刚说完,她就笑盈盈地去菜地里了。
奶奶的菜园里什么都有:小油菜遍地,还有不少果树。每次春节回老家,因为气候与北京不同,我总能看到菜园里一片绿油油的景象。更让人欣喜的是,门前还有小狗、母鸡与你做伴。于是我从家中搬来凳子,坐在门前,静静地享受这田园生活。然而,看到奶奶在菜地里忙碌,我心中总是过意不去,于是我连忙跑进菜园想帮奶奶一把,可奶奶却不让我帮忙,只让我在篱笆外面坐着,看着树上的麻雀,不让它们夺去母鸡的食物。我激动地坐在小凳子上,远处的小油菜绿得惹人眼,枝头的鸟儿们悠扬地唱着歌,看着奶奶劳作的背影,我静静地闭上眼睛,心中别样温暖……
那时的我多么想在老家再住上一段日子,多陪一陪奶奶啊!可自从四岁时去了北京,我每年只能在过春节时回老家一次,有时真的很羡慕家乡的弟弟,他天天能见到可亲的奶奶,而我只能默默地牵挂着她,那个我心中最可亲的人。
【点评】
奶奶的菜园,小姑娘心中的花园啊!
山上有个“孩子”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初一(1)班 孙美意
将军墓中学是我们去河北农村体验学习的地方。学校并不大,设施也很简陋,但管理很严格,当地学生热情好客、善良质朴。然而,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山上的那个“孩子”。
这所中学坐落在山脚下,四面环山。有的连绵起伏,有的山巍峨险峻,近处的山清晰可见,而远处的山往往只剩下一抹淡淡的影子。一开始我便想象山中乃是人间仙境,住着一些神仙,腾云驾雾,飘飘然而去。我始终没有发现,原来山上还有个“孩子”啊!
那是亲爱的小伙伴(将军墓中学给我们安排的同学)提醒我才发现的。那个“孩子”就是一座山!它静静地躺于众山之上,似乎是凌驾王者之巅,每次看见它,它都一直安静地睡着。隆起的山头是“孩子”小巧的鼻子,山上较陡的部分是可爱的下巴。连绵平缓的部分便是“孩子”胖乎乎的脸和额头。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孩子”的睫毛,正是两山之间的一棵树,仿佛是巧夺天工一般,那树偏偏就长在“孩子”的眼窝处,坚韧挺拔,体现出非同寻常的气质。更令人吃惊的是,老天爷似乎给这一片山下达了命令:“只许长一棵树!”于是那棵树便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环顾四周,没有与自己长得相像的身影。那棵树便抛开一切顾虑,任凭风吹雨打,久经岁月沧桑,铸就了“孩子”浓密的睫毛。
那是一张侧脸,可以让人任意发挥想象,有些同学说那是一位躺着的伟人,又有人说那是个美丽的少女,而我,却认为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最美的还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晚上吃饭时,它仍是那番模样:胖乎乎的脸蛋,凸起的额头、小巧的鼻子和浓密的睫毛。不同的是,它似乎在笑,它在笑旁边的落日迟迟没有落下,感谢太阳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红纱。它也可能在笑它自己,见我牵着伙伴的手在默默地注视着它,于是它微微敛起下巴,羞涩地笑了。我和伙伴立在那里,欣赏着夕阳的余晖,看着那个爱笑的孩子,也笑了起来。此时正值阳春三月,风温和了起来,吹在脸上暖乎乎的,我牵着小伙伴的手,心里也暖乎乎的……
写完这篇文章时已是在邢台的最后一天了,但愿自己能通过此文捕捉些记忆吧!总觉得山上那个“孩子”很美,其实更美的,应该是我和小伙伴驻足山前时那片刻的记忆吧。
【点评】
阅读本文,我想起一句名言:你看得到,是因为你心中有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