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为哑科,因为小儿脉微很难精准断病,诊察时又不会配合,且喜怒无常,不善言语,往往表达不清自己的病症;小儿的脏腑柔弱,用药必须精准,稍有不当就可能导致病情恶化。钱乙在行医过程中,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为小儿治病的艰难。他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但天下小儿何其多,不能因为无法辨病就让他们深受病魔的侵害。钱乙下定决心勇敢面对,攻克道道难关,“专一为业,垂四十年”,翻阅典籍,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实践、验证,推翻自我重新开始,终于功成业就,为中医儿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www.xing528.com)
钱乙最初是以使用小儿科的《颅囟方》而出名的。他在京城时治好了长公主女儿的疾病,因此被授予翰林医官院中“医学”的官职(等级为从九品)。皇子得了抽风病,钱乙用“黄土汤”治好了。神宗皇帝很高兴,把他提升为太医。钱乙年纪轻轻就加入太医行列,让别的太医心生嫉妒。钱乙的父亲也是一位行走乡间的大夫,所以太医们私下嘲笑他是“土郎中”的儿子。有一次,一位大夫发现钱乙开的方子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却少了两味药,以为抓到了他的把柄,就带着方找钱乙去“讨教”,想要灭一灭他的锐气。看到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便拿着方子略带嘲讽地说:“钱太医,我看你这方子开的是《金匮要略》中的八味丸,我没记错的话八味药材分别是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你这方子好像少了两味,怕不是忘了吧!”钱乙听后笑了笑说:“古方切不敢忘,只是八味丸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进行了一些调整,减去了肉桂、附子这两位药,免得孩子吃了阳气过盛,您看对吗?”大夫听后茅塞顿开,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在下佩服佩服!”就这样钱乙改良创作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了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