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
(2019·青浦·一模)概括文章行文思路
宝绘堂记
〔宋〕苏 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①。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②。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③。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④,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⑤,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⑥,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⑦里,而其被服礼义⑧,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⑤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结髦:织毛物。②锻炼:打铁。③蜡屐:制鞋子。④桓玄打仗时把书画放在战船上不离身,王涯把书画藏在夹墙中怕被人发现。⑤书:书画。⑥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⑦戚:皇亲国戚。⑧被服礼义:牢记并遵循礼仪。
问:概述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解题思路:统观全文,第①②段为议论,第③④段为叙述,标题中的“宝绘堂”(也就是本文“记”的对象)在第④段。第①②段首先提出观点“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接着从两方面分析原因:寓意于物的意义和留意于物的危害。然后举刘备、嵇康、阮孚的例子证明“君子可以寓意于物”,又举留意书画生祸患的例子证明“君子不可留意于物”。第③段叙述作者自己对书画的态度的转变:“少时”汲汲于拥有,后来只欣赏而不占有。第④段叙述王晋卿建造宝绘堂的目的,以及自己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希望王晋卿既能够从书画上获得快乐,也能够不过于留意于书画而远离祸患。
答案:①直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②又言“不可以留意于物”,例证说明留意书画必生祸患,③陈述苏轼年少时过分留意书画的教训,④希望王晋卿不要沉溺于书画,从而远离祸害。
[例2]
(2019·静安·一模)概括段落论述思路
巢经巢记(节选)
〔清〕郑 珍
①余幼喜泛窥①,见人家稍异者,必尽首末。稍长,读《四库总目》,念虽不得本,犹必尽见之。
②家赤贫,不给粥。冻馁迫逐,时有所去。去即家人待以食。归而顾担负,色喜也。解包,乃皆所购陈烂,相视爽然。而余常衣不完,食不饱,对妻孥脙槁寒栗象②,亦每默焉自悔。然性终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计得书万余卷,汉、魏后金石文字暨宋、元来名人真迹,又近千卷。虽不能名藏家,吁,亦多矣!其得之之难为何如哉?玉川子③欲舍遗经,巢之空虚,诚贵之也。以余得之之难,其视玉川之贵之,又当何如?僦④寓夷牢水⑤上,若羁禽无定栖。
③嗟乎!书犹财也。当其无,百方期有之;有而仅摄缄固⑥,不为己用,则反不若不有不为累。或用而仅罄之居服饮博,淫荡无益,亦未见为能用也。聚书而不读,与读之而不善者,何以异是?夫聚而不读,犹不失为守财之俗子;至读之不善,斯败家辱宗之尤矣!致足于外,而不求足于内,则是外物者,又安见其可贵哉?
(节选自《巢经巢诗文集》)
[注]①泛窥:这里指广泛读书。②脙槁寒栗象:瘦瘠枯槁,瑟缩发抖的样子。③玉川子:唐诗人卢仝的号,孟郊有诗写他“卢仝归洛船,崔嵬但载书。……我愿拾遗柴,巢经于空虚”。④僦:租住。⑤夷牢水:又名乐安江。⑥摄缄固(jué):收拢绳子扎紧口袋,加固铰纽锁紧箱子。
问:第③段论述,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
解题思路:本文是一篇“记”,围绕“藏书”展开,前两段“叙”,最后一段“议”。“书犹财也”,这是一个比喻或类比,后两句是就“财”而论,下一句“聚书而不读,与读之而不善者,何以异是?”回到“书”本身,是为一个层次;这一层,以类比的手法,从反面提出一个观点:聚书是为了读,既要读还要善读。接下来用一个分句,将“不读”与“读之不善”比较,强调“不善读”的危害更大。最后一句,以一个反问句强调读书的“可贵”应是“求足于内”,即提升内在修养,获得精神上的完善。
答案:先用聚财用财作类比引出聚书读书的关键问题:既要读更要善读。(1分)继之比较“不读”与“不善”的危害,强调“不善”更为严重,就像败家辱宗一样可怕,使人警醒。(1分)最后揭示全文主旨:藏书读书对于人的可贵价值就是使人“求足于内”而完善自身。(2分)
[例3]
(2019·普陀·一模)分析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灵璧张氏园亭记
〔宋〕苏 轼
①道京师而东,凡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②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③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①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注]①狃(niǔ):贪。
问:综观全文,分析其中“记园亭”“论仕隐”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解题思路:统观全文,①②段为“记园亭”,③段为“论仕隐”,但还需看到第③段除“论仕隐”外,后半部分是在议论“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的。接下来是概括:①②段记了园亭的地理位置、景物建筑、物产、修建过程;③段论的观点是士“不必仕,不必不仕”。第三步是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①②段的“记园亭”为③段的“论仕隐”做了铺垫;而园亭的特点和作者的议论又证明了张氏先人为子孙考虑得长远周到,张氏子孙或仕或隐的表现也能证明作者的观点。
答案:作者借记园亭表达了士“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观点,认为能报效国君,则出仕行义求志,不能则不必贪恋官禄,归隐养生治性。记园亭的地理位置、景物建筑、物产养殖、规模用处及修建经过,都突显其既便于出仕,又适于归隐的特点,为引出议论作好铺垫。园亭的特点和作者的议论都表明张氏先人为子孙考虑深远周密;而张氏先人建此园亭的远见卓识和泽及子孙的功德也证明了作者见解的正确性。(“记”“论”的具体内容各1分,两者关系2分)
[同类型经典题型训练]
1.阅读本书P 318《楮亭记》,回答以下问题。
问:有人认为到第①段成文也可结束,为何还要写夏天的一段?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2.阅读本书P 313《东轩记》,回答以下问题。
问: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2分)
3.(2017·松江·二模)
典学斋记
朱舜水
①人之所以必资于学者何?盖前人之学也已成,所以著之即为教;后人之学也,未成而求成,因以循古先圣贤之道而为之。斯为学,学至于人也。其执柯伐柯①也乎!今人以学为戏,邯郸之步履,优孟之衣冠,皆为学矣。或者以学为市,修其天爵②,以要人爵;既得人爵③,弃其天爵,皆为学矣。无怪乎终身为学,终身未之学也!
②夫学者,所以学为人尔。子臣弟友,皆为学之地,忠孝谨信,皆为学之方,出入定省,皆为学之时,诗书执礼,皆为学之具。终身处于学之中,而一心越于学之外,欲求如古圣先贤也,其可得乎?
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始之于典学也。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终之于典学也。终始典于学,而学有不成者乎?歌焉诵焉,泳焉游焉,而学有不典者乎?至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与学化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者也。
④夫典者,常也,宪也,谓一念离此,无以为法。九峰先生谓常在于学,是犹与学为二也。吾子资质温纯,学之无有不至。昔者自谓性非善,亦非恶,岂有学焉而为不善人者乎?特患志意未定,当以论学取友,亲贤进业为务,其勿纳履于鲍鱼之肆乎!
⑤清源季敬名务本,初及吾门,遂从其君而西北归,何以赠之?略举为学之大意,以道其行云。
[注]①执柯伐柯:拿着斧柄伐木作斧柄,指按照一定的规则不会有大差别。②天爵:指高尚的道德修养。③人爵:一种被封赐的社会地位。
问:赏析本文行文思路。(4分)
4.阅读本书P 325《彭州圆觉禅院记》,回答以下问题。
问:从叙议角度分析第②段与第③段的关系。(4分)
5.(2018·浦东·一模)
《梅 谱》 序
〔明〕王思任
①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何也?心可以入万世,而人必不肯出百年。试摆列一世之人摘看一世之心,卑者逐无涯,高者命不朽。至百年之外,其人与心,俱血俱土也。有荧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
②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不知老之将至。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腕脱神飞,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气不止,曾有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其华殆尽。化则还天,诚能动物,一之至也。
③雪湖尝告人曰:“画梅以韵格胜。”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即可解而又不可知。雪湖直以梅知之,而以画解之,此其心之独至,千载而下有必传者也。著《梅谱》凡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性既孤高,而家贫不能再刻,无以应问奇者。
④予偶还里中,访雪湖山房,出旧稿示余,余为刻之于姑孰官邸。人共谓雪湖得梅之趣,而吾独谓雪湖得梅之苦。人徒欲传雪湖之画,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倘从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传焉,则是《梅谱》乃导师也。
(选自《刘雪湖梅谱》,有删改)
[注]①王元章:即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问: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4分)
6.阅读本书P 326《钝斋记》,回答以下问题。
问:议论文也讲究曲折波澜。请赏析本文第②段行文思路的跌宕起伏。(4分)(www.xing528.com)
7.阅读本书P 316《上人书》,回答以下问题。
问:王安石的文章以逻辑严密著称,请结合第③段进行分析。(4分)
8.(2018·崇明·二模)
日 喻
〔宋〕苏 轼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籥(yuè):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
问: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9.阅读本书P 302《褐夫字说》,回答以下问题。
问:概括全文的写作思路。(4分)
10.阅读本书P 316《纵囚论》,回答以下问题。
问:概括第③段驳论的思路。(4分)
11.阅读本书P 322《偶园记》,回答以下问题。
问:第⑥段在说理的层次上有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
12.阅读本书P 319《砚室记》,回答以下问题。
问: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中,位置合理的一项是( )。(3分)
又安知余所蓄之果佳乎否也?
A.甲 B.乙 C.丙 D.丁
13.阅读本书P 330《清心亭记》,回答以下问题。
问:梳理第③段的行文思路。(4分)
14.(2019·崇明·二模)
送蔡元振序
〔宋〕曾 巩
①古之州从事①,皆自辟士,士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不治,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可乎不可也?州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己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其孰为侵官邪?议者未之思也。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故曰,亦势然也。
②今四方之从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从事,视其政之缺,不过室于叹、途于议而已。脱然莫以为己事。反是焉,则激。激亦奚以为也?求能自任其责者少矣。为从事乃尔,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尔者其几邪!
③临川蔡君,从事于汀,始试其为政也。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②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可不懋③欤?其行也,来求吾文,故序以送之。
[注]①从事:州郡长官之僚属。②义:同“宜”,适宜。③懋:勤奋。
问: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在第①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简要分析。(4分)
15.(2019·普陀·二模)
与人论谏书
〔唐〕杜 牧
①某疏愚怠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②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世多然也。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③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④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改)
问:第④段的论述在第③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3分)
16.(2019·嘉定·二模)
盖公堂记
〔宋〕苏 轼
①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虫,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虫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且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离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②(甲)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①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而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乙)
③吾为胶西守,知公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丙)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④(丁)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_?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_?吾何足以见之!
[注]①曹参:西汉开国功臣,继萧何后汉代第二位相国。
问: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2分)
昔之为国者亦然。
A.甲 B.乙 C.丙 D.丁
17.(2019·青浦·二模)
醉乡记
〔清〕戴名世
①昔余尝至一乡陬①,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②大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③,是为醉乡。”(甲)
②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④矣。当是时,神州陆沉⑤,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其有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乙)
③(丙)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⑥,岂无其人者欤?(丁)
[注]①乡陬(zōu):偏僻的地方。②酣适:畅快舒适。③以徜以徉:安闲自在。④刘伶、阮籍:俱为西晋人,名列“竹林七贤”。刘、阮纵酒放诞,蔑视封建礼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常以醉酒保全自己。⑤陆沉:指国家陷于灾祸。⑥其不入而迷者:不入醉乡并且不昏迷慌惑的人。
问:(1)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A.甲 B.乙 C.丙 D.丁
(2)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的论证思路。(4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