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
(2019·金山·一模)
思政堂记
〔宋〕曾 巩
①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②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
③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___________,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古君子之治,未尝有易此者也。
④今君之学,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春秋》,其挺然独见,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
问:(1)概括第①段的段意。(3分)
(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整修此堂体现了王君高雅的生活情趣B.王君用公家余钱整修此堂是享乐思想
C.由“治堂”写到了“治民”,揭示了题旨D.王君整修此堂是为了更好地勤勉治民
(3)简要分析作者所说的“德政”。(3分)
解题思路:(1)首先要明确本文是一篇“记”,记的对象是“思政堂”,然后再看第①段的层次。第①段三个句子,可分为两层,①②句与记的对象“思政堂”有关,③句与作者“予”有关。①②句记了思政堂的修建者、位置、命名缘由,③句交代作者写这篇记的缘由。
(2)选项A对应原文的句子是“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的确是富有生活情趣。选项B对应的句子是“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用公家余钱”没有错,而把“不窘寒暑”理解为“享乐”明显错误;况且后文还讲到“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思政堂是用来思考政事的地方。由对选项B的分析,也就可理解到选项C和D是正确的。
(3)先从文中(议论段)找到“德政”一词,再依据作者的表述理解概括。不过,这个出题老师跟考生玩了一下“躲猫猫”,“德政”二字不在选文中,而在排序题的五个句子中。“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得于己,故谓之德。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据此,“德”即“得于己”,而“得于己”源于“有所思”,思考百姓所想要的和讨厌的;概括一下,“德”就是思考百姓所想要的和讨厌的并有所心得。“政”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端正自己然后去治理百姓。
附排序题: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A)。(3分)
①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
②得于己,故谓之德
③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
④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
⑤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②⑤④ C.③①⑤②④ D.③①②④⑤
答案:(1)点明“思政堂”的位置和命名原因(2分),并交代作者写作的缘由(1分)。
(2)B
(3)“德”是指对百姓意愿(或愿望)的思考并有所心得,“政”是指端正自己,然后去管理百姓。(写出一点给2分,写出两点给3分)
[同类型经典题型训练]
1.(2017·黄浦·一模)
②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虙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问:对第②段中画线句“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由于有一件事伪装出现假,就要毁掉一百件事的真
B.对于好名声的贪求永远不满足,将会造成不好的结果
C.由于一个人伪装,会导致一百个人效仿而失去忠诚
D.自己美好的名声,可能丧失在不起眼的虚假小事中
2.(2017·浦东·一模)
雪巢赋(并序)
〔宋〕杨万里
天台林君景思之庐字以“雪巢”,尤延之为作记,庐陵杨某复赋。其辞曰:
①赤城兮霞外,天台兮云表,有美兮先生,相宅兮木杪①。厌人寰兮喧卑,薄市门兮嚣湫②。壑谷奥渫③,蜗庐褊小。陟彼悬崖,天绅之涯,奇峰日拂,怪松霄排。飞上万仞之颠,旁无一寸之阶。我营我巢,维条伊枚,命黄鹄而衔枝,驱玄鹳而曳柴。斧辛夷以为柱,刈山桂以为栋;兰橑椒其芬芳,荷盖岌其不动。将旁招樵夫、朋盍④溪友以落之,且有士其善颂矣。
②夜半风作,顿撼林薄,天骇地愕,山跳海跃。已而寂然,四无人声,黯天黑而月落,忽入窗之夜眀。恍身堕于冰谷,羌刮骨其寒生;穷猿啸嗥,饥鸟独鸣。先生夙兴而视之,但见千里一缟,群山失碧,翔玉妃以万舞,飘天花之六出⑤。皓皓的的,缤缤籍籍,盖朔雪十丈,乾没吾巢而无人迹矣!
③先生举酒酬曰:“巢成雪至,雪与巢会;式瑶我室,式珠我廨;空无一埃,点我胜概⑥。继自今匪仙客其勿近,匪诗友其勿对。”乃捣冰浆与雪汁,饮兔须于墨浍,大书其楣曰:“雪巢摽客子⑦,出诸大门之外。”
[注]①相:占卦观视;相宅,指筑室。木杪,形容森林高处。②嚣湫:喧嚣而聚集的样子。③奥渫:幽暗。④盍:犹“合”;朋盍,合群,邀一群人的意思。⑤六出:六瓣。⑥“式瑶”二句:犹言以白玉宝珠装饰我的室宇。廨,官舍;此借指房舍。点,污。胜概,美丽的景色,佳境。⑦摽客子:世俗之人。
问:(1)第②段指代雪花的词语是____________。(1分)
(2)第①段与雪巢有关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外”与“表”写出雪巢所处位置非同一般
B.“先生”筑巢是为了远离尘世的喧嚣和低俗
C.“衔”和“曳”强调建造雪巢时的艰难不易
D.辛夷、桂、兰等材料突出了雪巢的名贵
(3)概括各段主要内容。(4分)
第一段:筑巢
第二段:□□
第三段:□□
3.(2017·静安·一模)
同学一首别子固
〔宋〕王安石
①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②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③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④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①子固:曾巩的字。②正之:孙侔,字正之,吴兴人。
问:(1)第①段中,作者认定“贤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概括第②段的意思。(2分)
(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志同道合的人应该相互交往,共同进步
B.与自己有相同志趣和理想的只有这二人
C.与二人携手共进,登堂入室,追求“中庸”之境界
D.只有与二位“贤人”交往,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4)结合全文,谈谈对文题中“同学”二字的理解。(4分)
4.(2017·宝山、长宁、金山、青浦·二模)
散书后记
〔清〕袁 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余。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①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②持筹,必取证于质剂③契约之纷繁,而圭撮④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⑤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⑥,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问:(1)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5.(2017·崇明·二模)
吏 道
邓 牧
⑤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_?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问:对第⑤段画线句内容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百姓因官吏盘剥压榨以至于不能自食其力,转而为窃贼
B.因为官吏日夜“窃取”百姓钱财,以至于百姓不得不反
C.官吏不能自食其力而盘剥掠夺百姓,其心正如盗贼一般
D.“不亦盗贼之心乎”,以反问语气表达对盗贼行为的痛恨
6.(2017·虹口·二模)
芝阁记
〔宋〕王安石
①祥符时,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其大吏,则天子赐书以宠嘉之;小吏若民,辄锡金帛。方是时,希世有力之大臣,穷搜而远采,山农野老,攀缘狙杙,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分崩裂绝,幽穷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间,盖几于尽矣。
②至今上即位,谦让不德。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于是神奇之产,销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间,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况于行先王之治哉?
③太丘陈君,学文而好奇。芝生于庭,能识其为芝,惜其可献而莫售也,故阁于其居之东偏,掇取而藏之。盖其好奇如此。噫!芝一也,或贵于天子,或贵于士,或辱于凡民,夫岂不以时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而卒所以贵贱者,何以异哉?此予之所以叹也。
问:(1)祥符年间,芝“几于尽”的原因是什么?(2分)
(2)下列对陈君建阁藏芝的原因的推测,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不满皇帝迷信祥瑞粉饰太平 B.进献朝廷颂扬今上谦让有德
C.为芝草不遇于时而感到惋惜 D.先居为奇货再伺机高价出售
(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应以士人际遇的贵贱来区分是否有道
B.作者把士人不应为贵贱所役使作为文章的主旨
C.作者为士人的际遇为何有贵贱之分而感到困惑
D.作者认为士人和芝草贵贱有别的原因是一样的
7.(2018·黄浦·一模)
彭州圆觉禅院记
〔宋〕苏 洵
③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
问:(1)对第③段“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穿布衣,吃素食,以此来为徒弟们作表率
B.布施衣服和食物,以此来给徒弟们作表率
C.穿布衣,吃素食,认为他的徒弟堪为表率
D.布施衣服和食物,为此白白作徒弟的表率
(2)第③段画线句交代了本文写作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3分)
8.(2018·奉贤·一模)
送浮屠文畅师序①
〔唐〕韩 愈
①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问其名则是,校其行则非,可以与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问之名则非,校其行而是,可以与之游乎?扬子云②称:“在门墙则挥之,在夷狄则进之。”吾取以为法焉。
②浮屠师文畅喜文章,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贞元十九年春,将行东南,柳君宗元为之请。解其装,得所得叙诗累百余篇,非至笃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无以圣人之道告之者,而徒举浮屠之说赠焉。夫文畅,浮屠也,如欲闻浮屠之说,当自就其师而问之,何故谒吾徒而来请也?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语之,不当又为浮屠之说而渎告之也。
③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圣人者立,然后知宫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夫鸟,俯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
④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请,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
[注]①本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春,时韩愈在长安任四门博士。浮屠,此指僧人、和尚。②扬子云:即汉代扬雄,著名儒者和辞赋家。
问:(1)与第①段画线句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墨名儒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远离他;儒名墨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推荐他
B.墨名儒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将他驱赶:儒名墨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将他引荐
C.儒名墨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将他驱赶;墨名儒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将他引荐
D.儒名墨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远离他;墨名儒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推荐他
(2)在韩愈看来,文畅身为佛家子弟却喜欢向儒家学者们请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推崇儒学”的一组是( )。(2分)
①浮屠师文畅喜文章 ②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
③是故道莫大乎仁义 ④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
⑤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 ⑥知而不为者,惑也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9.(2018·虹口·一模)
《洞庭①游记》序
〔明〕文震孟②
①游有四快,而天时之宜,风月之美,眺览之奇不与焉。游当茹素之期,不以酒肉丝竹,尘点山灵,一快也。又当沦弃之日,山中好事之家,无相物色者,草衣衲侣,游乃益清,二快也。穷林屋之胜,至于烟迷径绝,田夫野老,惊相告语,奔走救援,此犹足以征人心焉,三快也。以余耳目所及之名公,若冯元成先生游记遍天下,独遗几席之洞庭。至张伯起、周公瑕、王百谷,皆未尝泛石公③、龙渚之棹。惟赵隐君凡夫④仅一至□。其他游者不能记,记者不能尽。即弇州之文⑤,亦似寥寥未称。而孟长⑥雄词伟藻,直与缥缈、莫厘⑦争高竞爽,吞今掩古,光怪陆离。将使后来游者,遂无可言绝响,不必先结一记游之想,以挠其登高临深之天趣,四快也。
②昔人有言,山水之神情,恒与幽人畸士相亲昵。然非言语文章之妙,不足以发潜而流远。今间询之楚人,武昌赤壁,仅一培⑧;而柳州遗迹,按图索之,殊不相当。独以两公文在,而与五岳四渎⑨并垂声于宇宙。文人不遇,岂非山水之甚幸哉!况洞庭灵奇,夙标震旦。惟护之以风涛,布之以险阻,即具逸情远性者,亦未能时时酬对。一朝不偶⑩,相得益彰,山灵恺豫⑪,又复如何!不啻吾所称“四快”而已。
③余接摈废以来,屏栖深谷,云封烟绕。门前寸步,便如黔蜀万山。洞庭之游,日与孟长期,而今竟先我矣。览兹游记,固深快之,而亦深妒之,终乃深幸之。幸我虽未游,而孟长已游,他日虽游而已,不必记游也。
[注]①洞庭:指江苏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西山。②文震孟:苏州人,忤魏忠贤意,遂归。③石公:太湖边的山名,在太湖边。龙渚,指太湖。④赵隐君凡夫:隐士赵凡夫。⑤弇州之文:指明代王世贞的诗文。⑥姚希孟:文震孟的外甥。⑦缥缈:山名。莫厘:东洞庭山。⑧培:小山丘。⑨五岳四渎:泛指大山名川。⑩不偶:命运不好。⑪恺豫:祥和快乐。
问:(1)概括“游有四快”的内容。(2分)
(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今间接地去询问楚地的人,三国时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山水,按照地图去找,也很难找到
B.如今偶尔地问楚地的人,苏轼笔下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的文化遗迹,按地图去寻找,也很难找到
C.如今间接地去询问楚地的人,三国时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按照他文章所写去找,实地也与文中描绘不相称
D.如今偶尔地问楚地的人,苏轼笔下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的山水,按柳宗元文章所写去看,实地与文中描绘不相称
10.(2018·杨浦·二模)
游云龙山记
〔明〕都 穆
①云龙山在徐州城南二里许,州志谓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元朱泽民记谓宋武帝微时,尝憩宿于是,有云龙旋绕之异。此为得之。山一名石佛。唐昭宗时,时溥为节度使,朱全忠遣子友裕败溥军于石佛山下,即其地也。(www.xing528.com)
问:概括第①段主要内容。(2分)
11.(2018·浦东·二模)
褐夫字说
〔清〕戴名世①
①古者名、字大抵多□奇,而偶者盖少□,自汉以还,少有奇字者,其名则或奇或偶焉耳,岂非其习使然哉!吾闻之申②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其于字也亦然,以故古之人其名、字不必其美且善也,后之人但取夫美善之称,而不必有其实,则其虚冒焉者又岂少乎!
②余偶名而欲奇其字,有来告者曰:“不可,以习俗之不惯于称也。”余曰:“余之为是,非故矫然异也,其说有取,而于古亦无谬。虽然,更其称而仍袭其义则字曰褐夫,可乎?”人曰:“褐,贱服也;夫,不知谁何人之辞也。今吾子以自托焉,不亦鄙乎?”余曰:“余固鄙人也,舍是无以为吾字矣,天下之人,自上君公,以至于大夫、士,其等列以渐而降,最下至于褐夫,则垢污贱简极矣。其所处也至卑,其于世也无伍,富贵利达之所无望,而声势名誉之所不及。庸人孺子皆得傲且侮之而无所忌,以故古者谚之谩必以云,然则余不以为字而谁乎?吾恶夫世之窃其名而无其实者,又恶夫有其实而辞其名者。若余则真褐之夫也,虽欲辞其名,不得矣。匪吾云,人实云云,然则人之称之也必惯,鄙不鄙又何论焉!”
③既以其语应客,遂书之,以为《褐夫字说》云。
[注]①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清古文家。②申: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问:对作者取字“褐夫”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回归古代取字的传统,寄托自己的理想,突出修德的重要性
B.回归古代取字的传统,主张名实相符,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C.眀贬实褒彰显自己的德性品行,表明傲岸的人生追求
D.矫正世俗的虚伪,强调名实相符的思想,表达豁达的态度
12.(2018·长宁、嘉定·二模)
吴季子札①论
〔唐〕独孤及
①季子三以国让,而《春秋》褒之。余征其前闻于旧史氏。窃谓废先君之命,非孝也;附子臧②之义,非公也;执礼全节,使国篡君弑,非仁也;出能观变,入不讨乱,非智也。左丘明、太史公书而无讥,余有惑焉。
②夫国之大经,实在择嗣。王者慎德之不建,故以贤则废年,以义则废卜,以君命则废礼。是以太伯③之奔句吴也,盖避季历。季历以先王所属,故纂服嗣位而不私。太伯知公器有归,亦断发文身而无怨。及武王继统,受命作周,不以配天之业让伯邑考,官天下也。彼诸樊无季历之贤,王僚无武王之圣,而季子为太伯之让,是徇名也,岂曰至德?且使争端兴于上替,祸机起于内室,逐错命于子光,覆师于夫差,陵夷不返,二代而吴灭。
③□季子之闳达博物,慕义无穷,向使当寿梦之眷命,接馀昧之绝统,必能光启周道,以霸荆蛮。则大业用康,多难不作。阖闾安得谋于窟室?专诸何所施其匕首?
④呜呼!全身不顾其业,专让不夺其志,所去者忠,所存者节。善自牧矣,谓先君何?与其观变周乐,虑危戚钟④,曷若以萧墙为心,社稷是恤?复命哭墓,哀死事生,孰与先衅而动,治其未乱?弃室以表义,挂剑以明信,孰与奉君父之命,慰神祇之心?则独守纯白,不干义嗣,是洁己而遗国也。吴之覆亡,君实阶祸。且曰非我生乱,其孰生之哉!其孰生之哉!
[注]①吴季子札:即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幼子。寿梦有四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以季札贤,寿梦欲立季札为太子,季札让;寿梦死,诸樊欲让位于季札,季札又辞;诸樊将王位传弟不传子,欲依次传于季札,至馀昧死,季札又避去。后馀昧子僚继位,诸樊子光使刺客专诸刺杀王僚而自立。公子光即阖闾。②子臧:春秋时曹国贵族,在曹国内乱中被拥立为王而不就。③太伯:吴国始祖,周太王长子,见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为嗣,与弟仲雍一起避走江南,被当地人立为君长,自号句吴。④观变周乐,虑危戚钟:指季札出访时听到演奏周王室音乐而察知各国兴衰,听到钟声而提醒孙文子处境危险。
问:(1)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择嗣,应该坚守年龄、占卜、礼制的标准
B.择嗣,应该挑选贤能、仁义、听君命的人
C.君王若担心嗣君之德,自身先要遵从礼法
D.要立有德之人为嗣,就不可教条遵循成法
(2)以下属于“吴之覆亡,君实阶祸”的理由的一项是( )。(2分)
A.观变周乐,虑危戚钟 B.先衅而动,治其未乱
C.挂剑以明信 D.独守纯白,不干义嗣
13.(2019·崇明·一模)
原 才
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②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①雠:应答,响应。②一命:命,官阶。一命为最低级别。后泛指官职低微。
问:(1)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会无法抵御 B.风俗习惯在民风形成中至关重要
C.社会风尚的影响由小及大逐渐增强 D.社会风尚的建设过程缓慢经历漫长
(2)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好义之士都有能力转变、选拔并培养人才
B.选拔人才并且培养是为君、为官者之责任
C.“移十人”“拔十人”至“移百人”“拔百人”,层递中凸显选拔人才之可能性
D.“高明之地者”与“一命以上”并举,点明移风易俗、培养人才的责任所在
14.(2019·奉贤·一模)
凫绎先生诗集叙
〔宋〕苏 轼
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①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至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乎。
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兖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
问:(1)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2分)
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
(2)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2分)
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
15.(2019·嘉定·一模)
叙陈正甫《会心集》①
〔明〕袁宏道
①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②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③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会心集》,选编一些古人言行录或诗文的集子。叙,通“序”,为……作序。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
问:(1)对“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品质愈卑劣,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卑下
B.品行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下
C.品德愈卑鄙,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下流
D.品味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级
(2)以下对“趣”的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韦苏州等世俗之人,烧香煮茶,无法得到、领会意趣
B.童子之趣,得之于自然,无私心杂念,是最上乘的趣
C.山林之人,自由自在,不受束缚,没有求趣而趣自来
D.年长、官高、品大者,往往受见识束缚,离趣味愈远
16.(2019·长宁·一模)
裕轩记
刘 基
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而元实复请记焉。
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问:(1)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B.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C.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D.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2)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
17.(2019·静安·二模)
答顾东桥书
〔明〕王阳明
①来书①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②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②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①书:文中指信。②吾子:尊称,您。
问:(1)根据第①段文意,顾东桥来信向王阳明提出的自己对知行关系的看法是( )。(2分)
A.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 B.《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
C.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D.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2)对“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都是古人的原则
B.(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这个原则始终贯通
C.(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都是一个原则贯通
D.(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一个原则始终通行
(3)概括王阳明阐释知行关系的理由。(4分)
18.(2019·嘉定·二模)
盖公堂记
〔宋〕苏 轼
①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医,医以为虫,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虫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且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离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②__________________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①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而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
[注]①曹参:西汉开国功臣,继萧何后汉代第二位相国。
问:(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次医生认为病人腹中有毒虫,如果不医治,他会杀人
B.第二次医生认为是热病,开凉药,结果上吐下泻不能饮食了
C.第三次回头去找原来医生医治,用奇药,结果多种毛病发作
D.最后一次听乡里老人建议退而休之,对症治疗,病完全好了
(2)根据第②段,概括曹参以盖公言治国的原因。(4分)
19.(2019·金山·二模)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①
〔唐〕柳宗元
①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②之华。不斫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②是山崒③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④也。然以壤接荒服⑤,俗参夷徼⑥,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③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乃塈乃涂,作我攸宇⑦,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
④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涧之愧。故志之。
[注]①柳宗元被贬广西任柳州刺史时,其二兄柳宽亦任职邕州(现今南宁)。②欂(bó)栌节棁(tuō):欂栌,斗拱。棁,梁上的短柱。③崒(zú):险峻。④裔:边远的地方。⑤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离京畿二千五百里的地区,为五服中最远之地。⑥徼(jiǎo):边界。⑦攸宇:安适的房屋。
问:(1)概括第①段的内容。(3分)
(2)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柳宗元的二兄因为实施了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
B.本段写景简练传神,可与第②段的“以为叹”相呼应
C.本段文字体现了山川之美与士子俊逸相得益彰的情趣
D.本段文字看出柳宗元的二兄不留恋官场而纵情于山水
20.(2019·长宁·二模)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宋〕欧阳修
①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①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②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传者皆云:“介之所论,谓朱梁、刘汉不当求其后裔尔。”若止此一事,则介不为过也。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③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
④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_________________?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⑤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选自《文忠集》)
[注]①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台正官有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而主簿只负责收发登记文籍。
问:(1)对第④段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唯皇帝意见是从,始终站在群臣一边,这才是御史中丞的本分
B.不唯皇帝意见是从,不妄从群臣好恶,随时都可能被提拔和贬职
C.皇帝的好恶可能会出错,御史中丞就是随时指出皇帝过错的职务
D.当皇帝看好的官员不称职时,弹劾这类官员是御史中丞分内之事
(2)分析本文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官职的理由。(5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