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农户的改造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建设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在要素配置、资本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真正优先向小农户倾斜,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首先,农机化服务助力小农户。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2018年年底河南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将近7000家,12万余台大中型拖拉机、6万多部联合收割机,为540多万个农户提供“耕、种、收”一条龙服务,利用“农机直通车——全国农机化信息服务平台”及手机客户端,农户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寻找农机耕种,获取最新的农业新闻和帮助,使种地变得轻松自如,许昌、信阳等市的“互联网+农机”建设受到主流媒体和广大农户的一致赞许。
其次,创新农产品的流通方式。“互联网+农业”是农村的一个新产业、新业态,小农户从集市摆摊到上网络平台开店,坐在家中就能把东西卖出去,农村流通业态的创新大大缩短了城乡的联结距离。小家庭农场可采用“新技术+劳动+合作组织”的形式,个性定制、在线销售、跨界融合,通过微信、淘宝直播、抖音等互联网形式为市民提供定制有机蔬菜、土鸡、绿色大米等农副产品,减少流通环节和成本,农民收入自然就增加了,同时,农业生产所需设备、农资等在网上直接购买。“中国皮毛之都”的孟州南庄镇上万人玩微商,产品远销中东、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商丘虞城形成“小五金”“小苹果”“小礼品”三大电商品牌产业,电子商务成为该县农户融入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工程;驻马店汝南升级改造村级电商、培训电商人才,农特产品借助网络飞入千家万户。(www.xing528.com)
再次,创新强农惠农扶助方式。农业公共产品投资成本高、周期长、收益慢,私人资本大多不愿投资,政府就要担负起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为小农户生产建设必要的乡村道路、灌溉渠道、机耕生产路、集中仓储烘干育秧、农地改造等公用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服务、差异化的金融信贷产品,进而改善小农户的生产条件。在深化“三权分置”农地改革中,要注意的是,与企业相比小农户的资本和谈判能力弱小,权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龙头企业,因此,要充分保障农户作为承包经营权拥有者的各项权能,减少行政性干预,避免因政策和资金的倾向性扶持,使农户因议价能力不足而在利润分割中处于弱势地位。资本和土地两个关键的要素,在权利对等的基础上“自由组合”,各式新型农业组织化模式才能使农业生产利润在不同经营主体间公平分配[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