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提升小农户人力资本。按照《河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要求,建设一批乡村振兴新型农民培育基地和农业农村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升小农户素质。一些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差的农村难以吸引产业落户,急需“源头治贫”,没有智力支持,个人难改贫穷命运,没有人力资本支撑,产业发展不会开花结果。借鉴各大城市用激励性政策“抢人”的做法,各地应结合实际采取差异化竞争的举措来育才、引才、聚才、稳才:一是针对农民的文化基础和技术吸收能力,采取各种实用的方法,如培训班、田间实地教学和深入农民家庭手把手培训;二是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对小农户实行菜单式精准培训、全程化跟踪服务;三是政府面向贫困地区定向培养紧缺的本土人才,如产业技师、医护人员、幼教、村干部等,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大力实施“能人治村”;四是对流动农民开办流动农民夜校,运用零存整取培训和零门槛准入方式保证有意愿学习者皆能受教。同时,扩大宣传,讲好农户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的典型故事,激励有稳定务农意愿、有农业情怀的小农户逐步发展成为家庭农场,再通过培育计划使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有一技之长的“老农”、离农成功的“新农”、返乡毕业生的“智农”、种养大户的“知农”,成为懂政策、通市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
河南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示范省,在2014—2018年四年时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5万余人,但是,由于大量农村人口进城,“谁来种地”这个疑问和忧虑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不过,即使城镇化率超过51%,农村转移劳动力接近3000万,作为农业、人口大省,河南并不缺“身份”意义上的农民,缺的是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通过多年开展就业、创业、培训、脱贫“春风行动”,2017年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76.21万人,带动就业339.53万人,开辟了就业新途径,增添了脱贫攻坚新力量。随着现代小农户人数的快速增长,既有利于彰显农民成为收入稳定、受人尊重的职业新特性,还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资本回流乡村,为农业稳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根据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到2022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要达到150万,除实行菜单式精准培训、全程化跟踪服务外,还要从政策层面、社会层面上,对持证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更多支持、关心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沉下来、有事干、有钱赚、可持续,让新型职业农民真正成为一种有奔头且体面的职业。(www.xing528.com)
其次,激活小农户手中沉睡的资产。广袤的乡土孕育着无穷的沉睡资源,转变思路从独特的资源禀赋中找到适合本土的发展方式。村集体引导小农户将闲置的老宅老院、荒山荒坡等资产委托给合作社管理和使用,自己变成股东、房东,合作社用来开发养老、休闲、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服务项目,开辟小农户新的增收渠道。比如,洛阳凤凰山农林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题把山地打造成“田园综合体”;新县茅屋冲家庭农场用最原始的古法种植,用牲畜的粪便营养物还田,不撒任何农药、除草剂,实行以养还田的生态循环产业模式;光山县用丘岗和山区的荒地种植油茶树,“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的顺口溜道出了茶农丰收喜悦的心情。这样一来,农业有了文化说头、有了景观看头、有了休闲玩头、有了更多赚头,小农户生活富裕就有了活水源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