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一定创新知识的能力,所以,研究能力培养应该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点。早在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就联合发布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成为研究生培养改革的突破口,加强和改进学术型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已成为改革的重要任务。
那么,研究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研究能力呢?无论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的取得,都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审核和答辩,撰写学位论文无疑是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按照撰写学位论文的思路,研究能力可以分解为: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搜集驾驭文献资料的能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研究的能力以及最终成果的展现能力。
从生源看,理工科类研究生几乎都是本科毕业,而文科研究生的学历背景就比较复杂,低者有技校中专,还有不少专升本或三本院校考过来的,而且学科背景多样,甚至还有技工、护理这些跨度很大的专业。从知识结构上看,理工科的知识偏线性,没有前期的积累就无法完成后面的学习;文科知识偏横向,弹性大。从研究对象看,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能用严谨的实验来发现新的现象提出新的见解,比较具象。文科类硕士研究生面对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思想和社会现象,有着更为复杂的心理和文化背景,其研究的评价标准也更为多变和不确定。因此,文科类硕士研究生面对浩繁的文献要么心生敬畏,无从下手,要么博览群书却不得要领,学术水平难有提高。从培养标准看,理工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相对明确,实验过程、实验数据都是刚性的,没有就无法写论文;而文科研究生则比较有弹性,一般过了复制比检测,差不多就可以通过了。该文选择以学术型文科类研究生为研究对象。
Z高校是中部省份一所二本类高校,学校文、法、艺、经、理工各学科齐全,理工科相对较强。和一本院校相比,二本类高校研究生来源复杂,往往是三本或专科考过来的,程度参差不齐,最好的生源往往来自本校;再者,导师科研经费有限,申请课题难度大,科研任务普遍不重(一般手上在研课题量不多,多数在1—2个,而且不一定需要学生参与),对学生的要求也偏低。多数学生并未实际参与导师课题。尽管规定没有课题的导师不得招研究生,但有课题的导师往往带的不是和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学生。有时为了学生能顺利过关,不得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其拟定研究方向。所以选择二本院校做调研,具有一定的标本意义。
从生源上看,本次受访者中93%是本科毕业,这和前几年相比已经大为改观。但学生大多来自三本院校或本校文科学院,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经济专业背景的学生因为数学差而选择思想政治理论或社工法学类专业,学术兴趣并不大。这可能使得一部分学生并不打算在学术道路上深耕,只是为了拿个学位便于找工作。(www.xing528.com)
从学习水平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满,特别是对自己的写作能力(100%)、学术资料阅读能力(80%)、发现问题能力(80%)不满,至于表达能力、资料搜集整理能力、创新能力也都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不满。八成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提升有要求,但对于如何提升,情况并不乐观。调查发现,只有26%的受访者表示导师对自己有科研训练计划,回答“没有”和“不清楚”的几乎对等。在回答最需要获得哪方面指导时,答案比较分散,但对“需要读什么书”“如何写作”的回答比例最高。受访者已经入学半年,这样的答案无疑是令人吃惊的[1]。因为,从研究生确定导师开始,实际就应该进入培养阶段,如何学习,如何读书,如何搞科研,本应是题中之意。但在现实中,的确有不少研究生没有得到足够的指导,甚至和导师处于“相忘于江湖”的状态。
结合文献查阅,了解到国内文科类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多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该培养研究生什么样的研究能力及如何培养这些能力,培养方案表达笼统,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培养方案大而不当,培养标准弹性太大,各校培养的研究生能力差异也很大。一些一本院校的硕士生已经可以深度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能撰写国家基金项目申请书、结题报告,能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而二本类一些研究生连如何开题都应对不了。
二是缺乏成体系的能力培养课程。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取得应该来自整个课程体系,比如有专门应对文献检索能力的课程,有针对写作能力的课程等,涉及研究能力课程应该广泛覆盖,使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都能在研究能力课程中获得提升,但许多学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调研发现,一些导师在指导学位论文阶段还不得不抽出大量精力为学生改病句,指导写作,搞得导师身心疲惫。因此,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必须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