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革命精神继承发扬: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革命精神继承发扬: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察烈士遗迹、体验革命精神;观看遵义会议旧址、爬娄山关,重温长征精神。通过照片,我们了解到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始终为革命事业在坚持斗争。目睹当年烈士的衣物用品,我们深深被他们高贵的人格及革命精神所感动。所以,长征期间,共产党发动民众,百姓踊跃捐钱献物支持革命。遵义会议纪念馆内收藏的写有革命宣传标语的门板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我们还领会了红军“乐于吃苦,勇于战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精神继承发扬: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考察烈士遗迹、体验革命精神;观看遵义会议旧址、爬娄山关,重温长征精神。

1.调研息烽集中营旧址

2019年8月16日上午11点,本团队抵达息烽集中营旧址,参观息烽集中营及革命历史纪念馆,并对有关工作人员作了随访,也记录了一下其他访客的观感。前后历时两个半小时。

息烽集中营位于贵州省息烽县城南6公里,是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最大的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被称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息烽集中营对内称“新监”或“大学”,对外挂牌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

息烽集中营四面崇山峻岭,古树参天。山里有湖、有洞,地形隐蔽险要。息烽集中营本部控制面积约2平方千米,设监狱8栋43间。监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称为“忠斋”“孝斋”“仁斋”“义斋”等。“义斋”为女监狱。从1938年设立到1946年撤销,先后关押过杨虎城马寅初、黄显声、罗世文、车耀先、张露萍、许晓轩等共产党人、爱国将领和爱国民主人士1200多人,其中600多人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100人。

我们参观了园区内的地牢、黑屋、审讯室,观看了酷刑器械、革命者的照片及简介,再次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的坚强意志。他们在监狱里坚持学习,抵挡国民党反动派的洗脑行为——国民党反动派让共产党人“重新做人、悔过自新”,要求他们自首。对共产党员施以酷刑,囚禁在狭小的地下室黑屋内,或者在四面透风且不见阳光的茅草房内,或者在地下岩洞内接受酷刑,但是这一切从未动摇他们顽强的革命意志。

息烽集中营(现场拍摄)

一位访客看到息烽集中营囚禁共产党人的、四面透风不见阳光的茅草屋,床上只有少许的稻草后说,“国民党太坏了,难怪丧失天下!”一位访客,进入地牢后,马上发出“受不了”的惊叫。牢房外,导游说“现在明白什么叫坚韧不拔的意志了吧”。我们虽未进入地牢,但是也算身临其境体会了革命前辈经历过的艰苦岁月,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对革命前辈由衷地敬佩。

通过照片,我们了解到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始终为革命事业在坚持斗争。他们身处牢狱,仍然偷偷地宣传革命,并把监狱看守转变为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同志。他们经受各种酷刑,仍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昂扬的斗志,相信革命胜利的一天终会到来。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分为六个展区,序厅介绍息烽集中营的历史,有四个展厅分别介绍了当时关押在集中营的共产党人、抗日英雄、爱国人士的事迹并有照片展示。缅怀厅主要收藏有杨虎城、黄显声等爱国将领及其他烈士的遗留文物500余件,且有纪录片放映。目睹当年烈士的衣物用品,我们深深被他们高贵的人格及革命精神所感动。

息烽集中营旧址的调研,使得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我们深深地懂得——无论在任何时候,共产党员都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

2.亲历长征路,重温长征精神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我们这次贵州调研活动,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精神是我们的调研重点,旨在将历史文本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以便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在这次对长征精神的调研中,我们主要考察了三个地点:遵义会议纪念馆、娄山关战斗遗址、赤水河畔的红军桥及纪念碑,现分别予以记述。

遵义会议纪念馆(www.xing528.com)

2019年8月17日中午12点我们抵达遵义,下午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详细参观了纪念馆的各个展厅,及展厅外的红军临时作战室、朱德司令的临时住房等。

我们看到了史书上很难见到的实物及照片,比如见到了朱德总司令在贵州发布的红军布告,都是六字押韵的歌谣式话语,这种通俗易懂的布告其传播效果远比书面语的效果好得多。

以前讲课时,常常提及党的群众路线,但是理解不深刻,这次看到这种宣传标语及口号,深深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的高明之处——接地气。通过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我们体会到,要与群众真正沟通,那就得用群众的语言,让群众听得懂。我们看到红军在贵州当地的革命口号和标语都是结合贵州的习俗,用当地老百姓的土话,用当地的物产名称,把“一针一线”改为“一笠一粟”;和少数民族一起举办篝火晚会,跳少数民族舞蹈,从而获得少数民族的信任。所以,长征期间,共产党发动民众,百姓踊跃捐钱献物支持革命。

参观中,另一个重要感受是工农红军从未放弃宣传理想信念,这恰恰反映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之一——“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革命家十分重视革命宣传,每到一处都抓住一切机会写标语。写标语很多是写在百姓的门板上的,这样即便红军走了,百姓也能天天看到,且墨迹不易消退。这种坚持,令我们动容。有时想想,那么残酷的斗争环境,在衣食难保的时刻,还能够坚持宣传革命。这是什么?这是真正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现。

遵义会议纪念馆内收藏的写有革命宣传标语的门板(现场拍摄)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我们还领会了红军“乐于吃苦,勇于战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们看到红军在贵州的一些战斗情况、一些英勇的战斗事迹。在阴雨绵绵的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经常是无法正常睡觉。红军如何度过潮湿阴冷的夜晚?当我们看到“天当被、地当床、暴雨来了当蚊帐”的口号时,我们深深理解了红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这种大无畏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令人动容。遵义会议博物馆内展示的朱德、张闻天等革命家的衣服都是破了好几个大洞,有的棉衣更是难以遮盖肢体,御寒作用十分有限。他们能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不畏严寒困苦,不畏缺衣少食,依然坚持理想信念,这种革命精神更值得人们学习。

娄山关战斗遗址

娄山关系川黔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回师黔北,歼灭黔军四个团,攻下娄山关,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2019年8月16日上午9点,我们抵达娄山关。12点登上娄山关,一路走过,想起毛泽东的词《忆秦娥·娄山关》,尤其下半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以前理解不了“雄关漫道”,爬了娄山关,茅塞顿开。登上娄山关环顾四周,发现周围都是山头,一眼望不到边,理解了“苍山如海”。攀爬过程中我们不时讨论,当年红军穿着草鞋爬山,脚估计都磨出了血,他们是何等的英勇!是何等伟大!这不就是长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吗?一路走来,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觉悟

社会实践调研团成员在娄山关战斗纪念馆前(现场拍摄)

在娄山关战斗遗址陈列馆,我们体会到红军将士“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我们观看了战斗的详细历程介绍,为红军的英勇所震撼,更为娄山关战斗中负伤的红三军团四师司令部侦察参谋孔权的故事所感动——他负伤后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讲解员向世人讲解娄山关的历史。还有81岁的义务讲解员肖开基老人——他的哥哥肖开模曾经帮红军带过路。他说,“长征很不容易。我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他们好好珍惜现在”。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不正是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体现吗?

赤水河畔的红军桥及纪念碑

2019年8月17日晚,我们抵达茅台镇,晚上就走了茅台镇红军长征走过的赤水河铁索桥。次日上午瞻仰了茅台镇四渡赤水纪念碑,并再次走了一遍铁索桥。走在摇摇晃晃的吊桥上,都感觉站不稳,我们想当年红军是何其艰难。当我们在说四渡赤水的高超战术时,我们很多人并没有体会到红军战士攻占铁索桥的危险。所以,四渡赤水,不是书本上写的那样轻松,而是万千红军将士用脚跑出来的。革命不仅仅是唱红歌,革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二万五千里。这正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勇于战斗、重于求实”的长征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典范!这是红军不畏艰辛、坚强不屈的精神体现!

社会实践调研团成员在茅台镇四渡赤水纪念碑前(现场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