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老年生活现象时,本书选择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角度对老年生活进行了分析,这种角度的选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1.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维度的选取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成熟期是65岁以上,这也是指社会个体存在自我调整与人生绝望之间的冲突时期。言下之意,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对老年生活的自我认知将会随着年龄、身体与精神等方面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一方面,老年人将不得不直面自己的年老与衰老,另一方面,他们也会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这些老龄问题。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开展“文雅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科应分为“实用”与“文雅”两种类型,学习实用学科知识是为个体的实际生活服务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而学习文雅学科知识则是专供闲暇与享受用的,是非功利性的。他还认为音乐是一种自由且高贵的学科。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在他那个年代就关注到了人们不仅需要学习实际生活知识,同时还可以拥有对高雅生活的追求。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们”的“泛智教育”的理想,就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到完善的、完美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多方面发展,使得他们都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毫无疑问,老年人理所当然应该包括在他所说的所有的人之内。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自身所拥有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当然,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命体存在的基础,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则构成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体现。因此,个体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基于但更高于对物质生活的依赖,这既是对生命体存在的尊重,也是对生命价值与个体本质的体现,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性回归。
从上述这些角度出发,本书在对老年生活进行构思时,确立了老年物质生活维护与精神生活提升两个层面的研究视角。
2.对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维度的选取
随着人们进入退休年龄,他们将从社会职场生活中逐渐淡出,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单位的老年家庭生活则成为老年人主要的人生舞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由婚姻关系与血缘或收养关系共同衍生出来的社会组织,家庭必然会以婚姻关系为基础,并派生出了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因此,家庭生活无疑是家庭成员体验与实践社会生活的港湾。(www.xing528.com)
关于社会与社会生活,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各种人际交往关系的存在,构筑了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因此,为了维系生命存在、提高生命价值以及维系各种人际关系,人们会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这也构成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为此,在探讨老年生活时,本书也确立了以老年人的生存环境与实践空间为基础而选取的老年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两个层面的研究视角。
3.四个不同维度构筑了完整的研究视角
关于老年阶段的身体与心理的变化,以及老年生活及其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思考,美国学者霍曼和基亚克认为,进入老年阶段的身体机能逐渐呈下降趋势,各种老年疾病都可能随时影响着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伴随着“使诸如肺、心与循环系统等器官功能下降的肉体变化”的这种生物学上的衰老,老年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感觉与知觉过程以及智能(包括记忆力、学习力与智力等要素)、个性、精力与活力方面都会发生变化”。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衰老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结构——家庭与朋友、工作领域以及在诸如宗教团体与政治团体等组织中的角色与关系的变化”。因此,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会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与内心情境的变化而做出调整,以适应老年生活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要求。
关于老年夫妻生活与家庭生活,霍曼与基亚克认为“在大多数老年生活中,婚姻关系都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因为,“夫妻在整个婚姻期间都要学会适应变化着的角色和期待”。大多数老年夫妻都会比年轻夫妻更可能把婚姻看成“受义务支配的终身责任”。关于社会生活方面,“老年夫妻商定他们的角色过渡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原先的适应能力和对他们的关系的满意程度”。
人生老年阶段这种最直接、最明显的身体、心理与生活等因素的变化与调整,体现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对于老年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探究老年生活中的老年学习及其相关性提供了合理的研究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