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人社会认同需求:通过学习提升社会参与能力

老年人社会认同需求:通过学习提升社会参与能力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一般是通过对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的比较获得社会认同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的社会分类,由群体认同产生了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并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以获取自尊。以此循环往复,形成逐渐升华的个体自身进步与社会认同,并最终促进个体社会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老年人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提升个体参与社会的能力与水平,满足老年生活对社会认同的需要。

老年人社会认同需求:通过学习提升社会参与能力

退休后的老年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一方面,他们会积极融入其中,以此作为自己老年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拓展自身的综合影响力,以期赢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同。

1.社会参与是个体社会生活的组成

人们进入退休生活意味着自己的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子女成家立业使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会被弱化;丧偶会使自己失去了作为妻子或丈夫的角色;退休使自己不得不终止从事多年的工作与职业”[26],那些原先习以为常的社会角色与实践活动都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远去。子女成家立业后的独立生活会使老年人的父母责任意识不断弱化、家庭活动趋于减少。从职场生活中的淡出会使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减少。这些活动的减少使得老年生活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少。而日益减少的社会活动不仅使得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机会减少,还会使得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变得单调枯燥,缺乏生活品质。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了“政策制定者和研究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老龄问题不仅是保护和照顾老年人的问题,而且也是年长者和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问题。”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老龄问题宣言》提出“欢迎老年人对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的《政治宣言》把“老年人与发展”放到了优先发展的位置。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老年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参与社会生活可以从社会获得维护生命存在与社会价值必需的物质保障,也可以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获得自身精神需求的满足。可以说,参与社会生活既是老年生活的权利,也是老年生活的组成部分。老年人只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满足社会发展对老年人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老年人需要积极参与各种老年学习活动,掌握一些属于老年角色的社会知识与生活技能,实现老年生活的社会价值。

金技术员刚退休时就一个人闷在家里,“人很不舒服的。就好像全身到处都有毛病一样的,浑身上下一点力气都没有”。自己也“不聚会的,心里很烦,也不出去玩”。这种退休就脱离社会的生活让她五年下来就像“祥林嫂”一样整天无精打采的。是邻居“你去学学跳舞”的建议,让她走出了家门,参与到了社会生活中。

2.社会认同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归宿

英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泰费尔·亨利(Tajfel Henry)从群体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对群体间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社会认同”概念与“社会认同理论”。根据泰费尔的理解可以把“社会认同”界定为“个体意识到自己所属的特定社会群体,同时也意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自己的情感和价值意义”。[27]“社会认同”的概念最初源于对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人们总希望能争取积极的社会认同。人们一般是通过对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的比较获得社会认同的。当不能获得满意的社会认同时,个体就会离开自己的群体或想办法实现积极的社会认同。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的社会分类,由群体认同产生了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并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以获取自尊。一般而言,个体都会热衷于自己所在的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总是比其他群体好,并在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与自尊中体会团体间的差异,从而形成强烈的内群体优越感。这种由社会认同所产生的积极优越感会影响着社会个体积极融入到所在群体的各项活动中,并由此产生更高、更好的社会认同,同时给社会个体带来更加强烈的群体优越感。以此循环往复,形成逐渐升华的个体自身进步与社会认同,并最终促进个体社会生活质量的提升。

当然,在进行群体对比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对自己所属群体不满意的感觉。为此,泰费尔等人提出了三种应对策略。首先是社会流动。即个体离开内群体而努力加入另一个更好的群体中。如果这样行不通,他会尽量把关注的视线转向其他更好的群体,或者尽量强调个人认同而不再强调社会认同。其次是社会竞争。即如果自己所在的内群体较差,个体就会努力分析原因所在,并思考如何反击外群体的存在。可以说,群体间存在冲突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竞争的存在。最后是包括反向思考等多种精神认知在内的社会创造。这种策略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对所在群体的理解,以形成有利于自身群体的思维认知。而事实上,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始终成为超越其他群体的佼佼者,总会出现逊色于其他群体的情况。因此,作为群体成员的社会个体,既要关注群体的整体发展,为自己所属群体的成就而努力。同时,社会个体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因素,积极提升自身的优势空间,为自己能始终处于优势群体而努力。

对于老年人而言,无论是在以身体机能与生命存在等方面为主的物质生活层面,还是在以个体兴趣爱好与人生追求等方面为主的精神生活层面,他们都很难获得与其他年龄段人群同等的发展优势。因此,为了实现老年生活的社会认同,老年人需要积极拓展个体的生活空间,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在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老年生活的社会认同。这些都对他们积极参与包括老年学习在内的各种社会实践提出了要求与愿望。

故事中的嵇工程师对自己的业务是很娴熟的,她也经常代表单位外出参加各种会议。当然,在她的生活中也存在一丝遗憾,那就是她“不会唱歌跳舞,不能融入到单位举办的各种联谊活动”。当她在北京开会期间参与对方单位组织的party,被人邀请跳舞时,因为她的一句“我不会跳舞”让邀请者“钻到了桌子下面”。这件事对她的触动很大,退休前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退休后,她决心一定要学会跳舞的基本动作。她希望自己能在各个方面都被自己所在的群体认同,正是这个想法让她选择了老年学习。

社会认同是一种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特定社会群体,以及对群体给个体生活带来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的认知过程。它是社会个体对所持有的行为取向与价值判断的体现。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认识不仅可以丰富老年生活的内容,还能提升老年生活价值。因此,老年人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提升个体参与社会的能力与水平,满足老年生活对社会认同的需要。

综上所述,社会个体的生活实践往往来自于他们社会生活的要求以及个体对生活的内心体验。对于老年人群,他们在生活中将面临着身体机能衰退与生命体存在等物质生活的考验。同时,社会发展的现实也要求他们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丰富自己的老年人生经历的同时,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在家庭生活中,老年人既要面对着父母长辈与子孙晚辈等不同角色的家庭成员的生活要求与家庭责任,还要面对着来自社会交往的生活需要。老年生活中的所有一切都呼唤着老年人要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变化中的社会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而顺应这种社会发展要求的最佳途径就是积极参与老年学习,融入社会实践,拓展老年人的家庭生活知识与社会生活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老年生活的要求,让自己的老年人生更充实、老年生活更精彩。

【注释】

[1]李永胜.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设想[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1).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42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4]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1.

[5][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3.

[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533.

[7][德]狄尔泰.狄尔泰全集[M].柏林:莱比锡出版社,1958:278.

[8]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科学学译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315.(www.xing528.com)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6.

[10]吕达,刘立德,全晦燕.杜威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8.

[11]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59.

[12][法]卢梭.爱弥儿(上册)[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

[13]Baumeister R.F.,Mark R.Laery.The need to belong: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as a fundmental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7(3):497-529.

[14][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28.

[15][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

[16][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

[17][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

[18][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28.

[19]丁文.当代中国家庭巨变[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2.

[20]Stonffer,S.A.Adjustment during Army Life.Volume1[J].The American Soldier.New Yor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9:45.

[21]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4.

[22]Stonffer,S.A.Adjustment during Army Life.Volume1[J].The American Soldier.New Yor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9:45.

[2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2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27.

[25][德]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

[26]裴晓梅.从“疏离”到“参与”:老年人与社会发展关系探讨[J].学海,2004(1).

[27]Tajfel H.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London:Academic Press,19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