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主要是由知情意行等各种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包括人的知识生活、情感生活与道德生活等诸多方面。同时,不同的个体又以不同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各自不同的精神生活。对于老年人而言,退休前后他们对生活的关注点会发生巨大转变。退休前,他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职场生活。退休后,对自身兴趣爱好的调整与拓展无疑成为他们老年精神生活的强大动因。本书中篇所展示的老年生活与学习故事反复印证了兴趣爱好对老年精神生活的影响与推动。
1.心理学的角度:兴趣爱好是良好精神生活的基础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的某种特定情感倾向,是个体对特定情境与特定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作为被特定事物吸引的状态,兴趣是实践活动开展的内部状态,是个体对事物关注度不断提升的动力所在。而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的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的动力在于人们对所追逐的事物要有强烈的意志力,而形成意志力的重要因素在于人们对事物所产生的浓厚兴趣与强烈爱好。可以说,兴趣爱好是形成社会个体良好精神生活的重要基础。
刘设计师小的时候看着哥哥画抗战画,“天天看着他画画,受他的影响,我也喜欢上了画画”,这种对绘画的兴趣不仅使得他在退休后选择了学习绘画,而且还让他找到了老年生活的规律与乐趣。他认为“一个人要动静结合”,对于老年人来说,“太静了、太动了,都不好,要动静结合”。从刘设计师对绘画的兴趣给自己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的体验可以看出,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培育良好的精神生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老年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培育和强化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可以成为推动老年学习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
2.哲学的角度:兴趣爱好与精神生活存在必然的联系(www.xing528.com)
关于社会个体、外在事物与兴趣之间的关系,杜威认为,兴趣是个体与外在对象的统一,个体与外在事物之间存在着互为依存的关系。而且,个体与外在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多以兴趣存在为前提与基础。这也是确保人们对外在事物予以关注的桥梁与纽带。兴趣往往因为具体的外在事物而现实存在。钢琴爱好者对于弹钢琴的兴趣,往往是基于钢琴的现实存在。而钢琴的存在正是基于对钢琴的兴趣使然。二者的融合塑造了钢琴爱好者美好的精神生活。个体对外在事物的兴趣爱好是个体产生强大意志与积极行为的基础,并将使得这种意志力最终丰富了个体的精神生活。个体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也会进一步增强个体行为的意志力,从而不断强化个体的兴趣爱好。因此,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兴趣爱好与精神生活之间的这种联系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
同时,个体对外在事物的兴趣爱好也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状态。兴趣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成长的重要标志,它能显示每一位社会个体对事物的最初态度,通过对个体兴趣爱好的理解与分析,可以了解个体对外在事物的基本观点。兴趣也能显示个体的思维发展与意志进步的过程。个体兴趣爱好的发展变化可以显示了个体对外在事物的态度转化历程也是个体自身思维意识转化历程的体现,并由此展现出个体精神生活的变化方向,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环境背景下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兴趣发展的方向与个体进步的台阶。
嵇工程师想学习那些“让我感兴趣的东西。有句话叫‘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所以,包括子女教育、孙辈抚养等家庭生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我也想学”。这是她觉得学习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充实的重要原因。对于刘设计师来说,他认为老年学习“不是为了物质利益,只是为了培育老年生活的兴趣”,这样的学习才能让老年生活更精彩。王财务认为“大家的兴趣比较接近,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样的话,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彼此成为好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对兴趣爱好的不同表现与追求方式往往受年龄、身份与社会背景的影响与制约[10]。青少年的学习多以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为主,以对知识的识记作为学习的衡量标准。中青年人的学习多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作为自身的理解。而老年人的学习多以培养或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作为追求目标。对于嵇工程师来说,学习摄影软件的操作是她对老年生活的兴趣使然,参与舞蹈学习使她有机会能“与高雅人士为伴”。这些都是老年生活中个体兴趣爱好与自身精神生活有机统一的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