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要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theory of Needs)
关于社会成员个体行为的产生动机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儒·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作为行为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个体行为产生的动机往往受个体的内在需要决定。正是社会成员这种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不尽相同的需要,驱使着每位个体积极主动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而且,这种需要越是强烈,激发个体产生的行为动机与实践活动就会越有力,“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适当的满足以后,又受到更高层级的动机——‘超越性动机’的驱动”[8]。依照“需要层次理论”的界定,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
同时,马斯洛指出人类需要的满足是一个相对概念。也就是说,哪怕人的一种需要仅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满足,而并没有得到百分之百的满足,随着个体追求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可能产生出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人类需要层次的高低在性质上具有差异性。低层次需要往往是更可感知,而且是更有限度的。高层次需要表现得并不是十分迫切,也不易被自身或他人觉察。一般来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往往是在若干低层次需要得以满足的前提下才可能产生更明显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可以表现为个体具有的宁静感、内心世界的丰富感和更深刻的人生幸福感。另外,相对于人的低层次需要来说,高层次需要更趋向于个体自我价值,以及更坚强、更真诚的个性。
根据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解读与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老年学习者而言,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基本上得到了满足,而归属和爱、尊重与自我实现等三个高层次的需要无疑将成为推动老年人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实现这些高层次需求,参与老年学习将成为他们实现人生目标的首要推动力量。
2.边际需求理论(Theory of Margin)
由美国成人教育协会首任主席霍华德·耶拉·麦克拉斯基(Howard Yale McClusky)提出的边际需求理论[9]是建立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理论认识,是社会个体参与成人学习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之一。他强调个体对刺激的理解与重视,并把个人参与的学习活动归因于个体的知觉认知过程。他认为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刺激来自于个体内部与外在环境的压力与刺激。同时,个体对于外在刺激所赋予的意义及反应视个体参与学习活动中的需求、意愿与情境而定。麦克拉斯基的边际需求理论包含了成人生活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即力量(power)、负载(load)与边际力量(margin of power)。这里“负载”指的是个体与社会所共同建立的个人需求(demands);“力量”指的是各类资源(resources),即个体在应对外部负载时能够利用的诸如能力、资产与地位等一切要素。这里所说的力量与负载的比值就是边际力量。用公式表达为“边际力量=负载/力量”(margin of power=load/power,缩略为M=L/P)。在边际力量的压力函数中,负载和力量二者均包含了内在与外在的中介变量。
负载的“内在压力”主要来自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期待,而“外在压力”主要来自于个人生活中的日常工作。同样,“内在力量”主要指的是个体能力、性格,以及各种心智能力等特质,而“外在力量”主要指的是包括个体经济条件及其他相关项目。因此,就内外在压力与刺激而言,边际需求理论认为可通过个体心理的生活空间(life space)诠释内外在刺激所引发的个体行为,也包括两种刺激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行为变化。当然,个体可以通过增加力量或减轻负载的方式适应各种社会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麦克拉斯基的边际需求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用以解释社会成员参与的实践活动。他以边际力量的思维方式解释了个体在生活历程中包括学习行为在内的各种行为产生的动因,以及参与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这一点,对于那些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教育条件不占优势的成人与老年人表现得尤为明显。边际需求理论暗指了个体所处的边际力量将会影响着个体所参与的行为。如果个体的负载明显大于力量时,他将会减少对活动的参与。毕竟,每个个体的生活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参与学习活动往往需要他们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与资源,因此,当负载超过个体力量时,个体必然会减少对活动的参与。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时间、精力与资源都会成为个体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www.xing528.com)
根据对边际需求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他们都将是逐渐丧失各种社会地位且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远离优势地位的人,而社会对人类的期盼并会不因个体力量的减弱而减少负载。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需求,老年人必须学会在社会负载与个体力量之间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从而自我培育出适合于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因此,该理论既给老年学习者的人生发展提供了理论解释,同时又给老年人参与学习提供了坚定的理论指导。
3.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理论(Theory of the Aged Sharing social development outcomes)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机能、劳动能力与个体反应能力都会有所下降。因此,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群体会随着退休逐渐淡出职场,而不再继续直接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他们的晚年生活主要是由社会给予的他们在参与社会生产时期所创造与积累的物质财富的一种延期返还物与延期支付金形式予以保障。老年人这种分享社会物质财富的机制在中国已经实施了许多年,也被人们所理解与接受,更成为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力量。
为了让退休老人能安享健康生活与幸福晚年,社会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有必要提供和保障老年人拥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力和机会。社会发展成果主要包括知识形态的、物质形态的与价值形态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的社会发展成果分别表现为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知识、急剧增长的物质财富与不断推陈出新的思维意识等。因此,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理论可以有效提升老人的幸福晚年生活,增进代际和谐相处,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构建老年人完美人生的理论基石。
1999年举办的第一届“国际老年人年”确立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主题,其实质是为提高世界各国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质量确立了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理论确保了社会对老年人应有权利的延期返还与延期回报,是任何年龄阶段的劳动者在人生老年阶段都可以享有的公平权利,也是人类自身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10]。
根据对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理论的分析,老年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至少可以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他们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缔造者,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当年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他们是社会发展成果的见证者,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得到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人的认同与感悟。参与老年学习是老年学习者的自身权益,因而理应得到认可与支持。同时,参与老年学习也是社会为他们提供的一种福利与保障,因而理应得到理解与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