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蓬勃发展,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了日益丰富和完善的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关注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体通过制定经济贸易政策等措施,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实现产品、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一个超越地区边界的,劳动力、资本、商品等自由流动的区域共同体(李瑞林,2007)。其目的是通过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成员经济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早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从国际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关注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实践,随着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合作领域的广泛化,跨区域的微观区域合作,即一国内部的区域一体化也逐渐得到关注。这里着重对共同市场理论进行引述。
共同市场理论认为,区域一体化消除成员体之间阻碍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后,不仅实现了产品市场的一体化,而且实现了区域内包括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和自由流动,其直接结果就是要素价格在一体化区域内趋于一致,并导致不同行业收入分配的变化。实现区域一体化之前,要素收入较高行业的收入会下降,要素收入较低行业的收入会上升。同时,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得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大市场范围内沿着生产可能线重新组合,从边际生产力低的地区流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区,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有效。此外,市场范围的扩大会带来生产量和贸易量的扩大,进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并创造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有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出现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共同市场理论最为关注的核心生产要素之一就是劳动力要素,这为区域人才一体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当前我国要素市场扭曲现象突出,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受到阻碍,无法实现最优配置,对生产力的提升和创新活动的开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主要体现为,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才无法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同时,地方政府对劳动力工资的管制会降低企业开展创新生产活动的积极性,此外,较低的劳动力价格会降低市场对创新产品的需求能力(白俊红等,2016)。因此,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需要实现劳动力要素市场一体化,完善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劳动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配置效率,进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市场活力。(www.xing528.com)
此外,从人才的角度来看,共同市场形成后,更易出现“人才创造效应”和“人才转移效应”。一方面,拥有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地区的人才可能会涌入高层次人才较少的地区,提升地区竞争力的同时也挤出了当地人才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共同市场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则对应于人才聚集效益,大量的人才聚集有利于新技术、新思想的出现,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