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人才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人才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宏观层面的人才共享与人才一体化是同义词,主要指人才资源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自由流动以及共享使用的现象。当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时,则实现了区域内人才共享或区域人才一体化。

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人才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人才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区域一体化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而人才一体化将决定区域人才资源的效益创造,并最终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区域政治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区域人才一体化的核心是要在一体化的地区人口之间形成一种“共同体意识”或认同感,强调人才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强调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主张不同地域的人才之间广泛的、持续的联系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是核心,而人才则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区域人才一体化从要素市场角度,关注人才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人才在区域内相互合作、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可从一体化的概念出发进一步解释区域人才一体化,既可以指不同地域单元人才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指不同地域之间有所区分、各具优势,实现人才合理配置;还指区域内构成一个平等、没有歧视的人才共同体。本研究中,区域人才一体化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若干地域单元主体,为了实现全区域人才开发效益最佳化和人才价值实现充分化,通过相应的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整合为全区域人才开发共同体,从而促进该区域诸地域单元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人才的全面发展。

为清晰地理解人才一体化,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与其相关的几个概念,即人才共享、人才流动和人才集聚等。

人才共享是指人才资源超越区域、部门、单位限制的共同享用,即通常所说的“不求所有,但求作用”(宁本荣,2007)。人才共享能够绕开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分配制度、教育制度甚至产权制度等体制性壁垒,在人才普遍缺乏的现实背景下,缓解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人才在区域内相互合作、优化配置。人才共享的形式多样,包括:“带土移植”型、“科技联姻”型、“智力嫁接”型、“兼职兼薪”型、“筑巢引凤”型、“客座顾问”型、“远程会诊”型等(郭庆松,2006)。人才共享实践中展现不同的类型,比如租赁式共享、兼职式共享、外包式共享、项目式共享、候鸟式共享、非股权联盟式共享、股权联盟式共享等(宋成一等,2019)。

人才流动,是指人才在不同岗位、职业、产业、地区或国家之间的一种主动的流动,是人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张弘等,2000)。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人才流动是人才的选择行为,是人才为实现自身价值,满足个人需求的方式或手段。同时,人才流动具有社会属性,是人才资本所有者对其人才资本的相关产权进行的交易行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的流动往往伴随着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人才流动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条件(蒋春燕等,2001)。人才流动能够有效调节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从需求端来看,企业能够通过人才流动找到合适的人才,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从供给端来看,人才能够通过人才流动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潜能。人才流动成为人才效益发挥的重要机制。

与人才流动密切相关的另一概念是人才柔性流动。相较于刚性的人才流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流动成为更为显著的趋势(周邦慧,2001)。人才柔性流动将“人”与“才”分离,使人才能够摆脱国籍、户籍、档案、身份等人事制度的制约,在不改变与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以人才的智力服务为核心,关注人、知识、创新成果等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进而谋求人才自身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李福华等,2008)。

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人才流动决定了在其流动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人才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大量人才流向特定区域或特定产业,导致人才相对集中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产业中,这种现象称为人才集聚(朱杏珍,2002)。从要素市场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相对集中的特征。人才作为一种能动性更强的要素,也会出现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人才集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人才资源的配置是在特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因此人才集聚具有空间性;第二,人才集聚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集中,而且表现为按类(如地区、行业)聚集的聚类性;第三,人才集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会呈现规模化特征。人才集聚过程中,信息与知识也集聚起来,有利于新技术、新思想的出现,进而产生多种人才集聚效应。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促进区域人才集聚,是加快区域经济循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根据人才集聚过程中政府干预程度、市场与政府互动程度,人才集聚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市场主导型人才集聚模式、政府扶持型人才集聚模式、计划型人才集聚模式(孙健等,2007)。

综上,人才共享、人才流动、人才集聚与区域人才一体化之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第一,人才共享是区域人才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人才一体化的作用意义重大,可以说人才共享是区域人才一体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郭庆松,2007)。人才共享既有宏观层面的含义,又有微观层面的理解。宏观层面的人才共享与人才一体化是同义词,主要指人才资源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自由流动以及共享使用的现象。第二,人才共享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自由流动,人才的能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使用,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因此,人才流动是实现人才共享的基础,其中,人才区域流动是人才流动的特殊形式,主要是指人才在省际或区域间的流动。当前,人才区域流动成为新的亮点,不同地区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当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时,则实现了区域内人才共享或区域人才一体化。第三,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的特殊形式,通过人才流动才能实现人才在区域内或行业内的集聚。区域人才共享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人才集聚、人才扩散、人才互相流动(夏琛桂等,2008)。由人才流动的先后顺序来看,当人才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人才由集聚城市向边缘城市扩散,当人才集聚与人才扩散达到一定程度后,区域内人才相互流动增强,最终实现区域内的人才共享。因此,可以认为人才集聚、人才流动是人才共享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www.xing528.com)

为更清晰地解释区域人才一体化,这里再总结如下:

第一,区域人才一体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区域人才一体化不仅体现为宏观层面的人才在区域间突破各种限制,实现自由流动,也具有中观和微观的含义。中观层面的人才一体化关注人才资源在组织间的关系,强调用人单位构建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通过多样化的用工方式,在不关注人才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实现人才合作。微观层面的人才一体化从人才个体视角,强调人才资源在个体上的使用权,即人才所属单位或身份不改变的情况下,人才智力资源可由多方共同享有。

第二,区域人才一体化具有动态性。若干独立的区域单元在实现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体制安排、制度建设、机制构建,整合成区域人才共同体,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和现实状况,逐步调整实现的,因而区域人才一体化是一个由多个主体合作逐步推进的动态过程。

第三,区域人才一体化具有整体性。人才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如何联动各方、综合考虑人才一体化工作各链条的衔接性与完整性,是推进人才一体化工作必须明确的问题。人才资源只有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区域内人才效益的最佳化。因此,区域人才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必须综合考虑各个环节的衔接与完整。

第四,区域人才一体化的核心在于人才的有序自由流动。区域人才一体化关注人才流动壁垒的消除,实现人才流动的畅通性。畅通流动并不意味着人才可以无序地所谓“自由”流动。人才的无序乱流动不仅不能够有效解决人才闲置、人才浪费的现象,甚至会加剧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增加用人单位的人才使用成本。因此,区域人才一体化需要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使不同类型的人才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不同地域单元间有序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区域人才一体化价值取向是区域与人才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区域人才一体化强调通过人才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达到区域人才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相匹配,区域内主体共享区域人才资源,进而实现人才效益的共赢和全区域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区域人才一体化也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力图实现人才效益最佳化,充分实现人才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