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阅读疗法越来越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成为心理咨询领域的重要途径和常见方法。心理咨询旨在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使人健康、愉快、有意义地生活下去。心理咨询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认清自己的内外世界,包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认识内部冲突、纠正错误观念、深化求助者的自我认识、学会面对现实、增加心理自由度、帮助求助者做出新的有效行动等具体内容。上述目标的达成,均可以不同程度地引入阅读疗法,也就是说,阅读疗法在心理咨询活动中,以自身的优势起到了独特作用。
“西方心理学”与西方文化水乳交融,“情志调节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根共源。无论是依循“西方心理学”理论,还是援据“情志调节论”理论,古今中外的心理学家们在对“阅读疗法”进行解析时,都积极地去揭示“心理”与“阅读”二者之间丰富的联系,并试图从中梳理出相应的、内在的基本原理。
西方心理学家M.S.尼斯塔尔(Michael S.Nystul)认为,阅读疗法中主要包含以下心理学原理:普遍化、认同、宣泄、洞察等方面。[54]
西方心理学家Russell和Shrodes认为,阅读疗法中主要包含以下心理学原理:认同、净化、洞察等方面。[55]
阅读学家王万清认为,阅读疗法中主要包含以下心理学原理:投入、认同、投射、净化、领悟、应用等方面。[56]
阅读学家王波认为,阅读疗法中主要包含以下心理学原理: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方面。[57]
阅读学家宫梅玲认为,阅读疗法中主要包含以下心理学原理:认同、净化、领悟等方面。[58]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通过考察诸种现象、综合诸家观点可以看出,阅读疗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阅读而“转念”,即转变心念。其中,“转”主要包括转变以及转换、转化、转移、转向、扭转、回转、翻转、调转、反转等含义,“念”主要包括心念以及理念、观念、意念、欲念、思念、念头、念恋、念想、念虑等含义。阅读疗法的“转念”就是不同人通过阅读不同文献转变不同心念,详言之就是读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增长相关知识、激活相关智慧,以明晰客观情况、消除认知误差、引发理性思考,从而排解消极情绪、达成心理平衡、抑制不良行为。在实现“转念”的心理过程中,还蕴藏着共鸣、洞察、净化、平衡、暗示、宣泄、移情、领悟、投入等心理学规律。
(1)转念。转念可以作为从“西方心理学”“情志调节论”的角度观察阅读疗法的关键概念。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Gerrig)和菲利普·津巴多(Phillip G.Zimbardo)认为:“一些认知行为治疗师将改变信念、态度和习惯的思维模式看作是使来访者产生改变的关键。”[59]佛家有言曰:“初念浅,转念深。”《醒世恒言》有言曰:“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原因在于:一是人们的视野有限,难以知道世界上发生的所有的事;二是人们多是从自我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问题,难以跳出利益的局限;三是人们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一旦形成思维定式就难以转变方向和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心理学上所谓的“沉锚效应”(Anchoring effect),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破解的方法主要是获取多维度信息,避免单一信息源,建立尽可能客观的认知模型,阅读在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共鸣。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作品中人物的特征、经验、情感等与自己相对照,如果吻合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和共振,从而获得感情支持,而后释放紧张、排解抑郁、驱赶无聊。各个地区、各个家族的人普遍关注与本地区、本家族相关的文献,各个行业的人关注本行业名人、成功者的传记,身有残疾的人关注描写残疾人奋斗的作品,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希望能从中寻找到共鸣,以获得情感的支持,汲取精神的力量。(www.xing528.com)
(3)洞察。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治愈的倾向与能力,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问题的专家,阅读可以增强心理咨询来访者内在的力量,其中包括洞察力。岳晓东认为:“洞察力是人们对个人认知、情感、行为之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用通俗的话来讲,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60]西方心理学家M.S.尼斯塔尔在分析阅读疗法时认为:“来访者拥有了可以比较的外在参考框架,因此可以获得洞察。”[61]显然,这些外在参考框架更多来自于阅读。
(4)净化。读者在欣赏精神作品时,如果与其中人物发生了心灵契合和沟通,则可能使情绪得以调节和慰藉,感情得以排遣与升华,思路得以纠正和改变。如果暂时忘却自己的身份而进入故事,就会借用人物的思想去感受人物情绪的发展和故事中的人际关系,之后再回到现实世界中。如果阅读使读者大脑进入兴奋状态或冷静思考,就会抑制其他消极的不良的心理因素。
(5)平衡。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提出的“外界信息与自身认知结构平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Fritz Heider)提出的“个人与他人、事件平衡”理论、中国情志调节论中的“阴阳平衡”理论等,均说明人的不愉快情绪均是由于个人内心与所处环境的不平衡造成的。阅读的重要性就在于人们通过阅读可以认清自己与人和事的关系,寻找到心理平衡,冲垮心中的郁垒,抛掉或扭转不良情绪。
(6)暗示。暗示注重在无对抗态度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无意识地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阅读既是他人暗示又是自我暗示,可以使人们不加主观意志地接受一种观点、信息或态度,以消除某种心理问题。阅读既存在积极暗示又存在消极暗示,应注重通过积极乐观的读物内容对读者的心理状态产生正面影响。
(7)宣泄。宣泄就是指通过一定的行为或语言等来减缓或释放心理压力的方式。如果人们将受压抑的情绪彻底地释放出来,将会减缓或解除心理压力。宣泄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负面和正面之分。负面宣泄往往会对他人、自身及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正面宣泄才是应该提倡的正确心理疏导方式。宣泄一般是私下的或在知心朋友中进行的,如阅读悲情小说流泪、阅读愤怒诗歌抨击、撰写日记叫骂,以倾诉自己认为的不平与委屈等。一旦发泄完毕,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
(8)移情。移情是将主观情感移入、灌注到直觉或想象的对象中去,而且在内心深处意识到两者的融合。阅读时的移情有助于人们体验作品中主人公的积极情绪,激起自己的情感共鸣,抑制纷乱的心情,消除心理矛盾,使精神得以解脱,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移情会使自己的情感与阅读内容密切联系,例如,阅读到江海辽阔就会使读者倍感心旷神怡,阅读到故事主角取得胜利就会增强读者自己瘦过难关的勇气。
(9)领悟。领悟是指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经过对阅读内容深层意蕴的追问与思索,洞悉了世界奥秘,彻悟了人生真谛,升华了精神境界。领悟往往需要人们结合亲身体验和人生悟性,有时是茅塞顿开的顿悟,有时是水滴石穿的渐悟。并非所有的读物都能够给人带来领会解悟,只有那些含有哲学意味的作品才能引导读者追问生命中最基本的问题;并非所有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都能达到领会解悟,只有知识丰厚、勤于思考的读者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10)投入。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转变心念后,会在脑海中塑造自我心象,或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仿真新的行为模式,或预演新的情境与行为反应,最后在真实情景中采取行动,使领悟的观念付诸实践。自我心象是潜意识中的心理蓝图和自我肖像,是对自我的定义。心象与人的行为方式是一致的,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心象的改变可以引起人的行为方式改变。[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