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疗法:从情志调节论的角度探讨阅读与心理健康

阅读疗法:从情志调节论的角度探讨阅读与心理健康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传统心理学被称为“情志调节论”,其中“情志”是指人的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心理反应,包括情绪表达以及行为表现。情志调节论源远流长,有着深邃的哲理和科学基础,它应用范围宽泛,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对阅读疗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采用“分心法”,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了阅读疗愈的效果。

阅读疗法:从情志调节论的角度探讨阅读与心理健康

中国的传统心理学被称为“情志调节论”,其中“情志”是指人的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心理反应,包括情绪表达以及行为表现。情志调节论源远流长,有着深邃的哲理科学基础,它应用范围宽泛,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对阅读疗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举例如下。

(1)心神感知说。这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是在心神主导之下进行的,作为初级阶段的感知过程便属于“心主神明”的范畴。如果说情志活动的中枢是心神,那么五脏便是“靶器官”,人的心理变化就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气化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南宋严用和所撰《严氏济生方》认为,“七情所感治于心”,治心之法在于“宁心顺气”。明代张景岳所撰《类经》认为:“人之身体在外,五志在内,虽肌肉如故而神气失守,则外虽有形而中已无主,若彼此不相有也。”如果心神对致痛性刺激不予感知,则痛无由以生;也就是说,人们在精神高度集中时,就无暇顾及身体疼痛、心理不适了。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采用“分心法”,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了阅读疗愈的效果。[45]

(2)五行相胜说。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或者是相生而互相促进助长,或者是相胜而互相制约克制。人体可归纳为依次相生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五个体系,同时又以金、木、土、水、火的顺序依次相胜。其中,悲属肺金、怒属肝木、思属脾土、恐属肾水、喜属心火。根据五行的制约关系,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当一种情志过盛导致疾病时,就用另一种对它有相克作用的情志来冲淡、抵消、纠正,从而达到疗愈的目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每种读物都会有一种贯穿其中占主流的感情,患者选择相应的读物,其传达给读者的情感如果恰好减弱或抵消了郁藏于心中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情感,那么读者的病情就会缓解、减轻直至消失。[46]

(3)阴阳相济说。阴和阳标志着事物之间既相互矛盾制约又彼此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道德经》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明代赵献可在《医贯》中认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转化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阴阳平衡”理论与“中庸”思想交相辉映。人的心理也分为阴、阳两种状态:积极、快乐、开心、轻松、喜笑等为阳;消极、悲伤、痛苦、沉重、悲哭等为阴。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来说,阴阳平衡很重要。在选择读物时,读物主要基调的阴阳特性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读物的阳性特征通过光明的力量影响人心,使人积极向上、奉献奋进、开拓进取、推己及人,使人走向成功。读物的阴性特征透过表面去制约内在的深层,一般会涉及哲学、道、人性、死亡、阴暗面,使人沉淀,深入思考,与人的境界提升、人格升华、思想深度、灵性觉醒有着很大关联,使人走向成熟。[47]

(4)通则不痛说。“通”的思想最早源于《周易》,六十四卦中有泰卦和否卦,泰卦的吉就在于“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否卦的凶就是因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所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黄帝内经》认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认为:“近世治痛,有以诸痛属实,痛无补法者;有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有以痛随利减者。互相传授,以为不易之法。”“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说可以用来阐释心理、医学、社会等多种现象。当人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后,如果思路阻塞、思绪混乱,就可以通过阅读,打开思路,消除疑虑,排解压抑,明晰道理,汲取经验,学习方法,从而达到疗愈的效果。[48]

(5)形正神静说。在形神关系方面,《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彭祖摄生养性论》认为:“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积悲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这里强调的是调摄精气神,使得脏腑不失中和,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驾御形体,形神统一,得以身心健康。要做到形神自我控制: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二是平正,要平和中正,切记喜怒忧患;三是守一,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在这个过程中,阅读的作用十分显著,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就倡导读书观帖、品字赏画、游览登高等,以陶冶情操、健身健心。[49](www.xing528.com)

(6)欲望节制说。欲望是指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要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无论是物质欲望还是精神欲望,其最大特性是永远追求满足。这就使得欲望尤其是物质欲望,具有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破坏人类社会和谐的两重性,成为不可没有也不可膨胀的“怪物”。对待人的欲望,既不可纵容,也不可禁止,而是要节制。欲望节制就是对人的欲望加以自觉的理性控制,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这个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老子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阅读明理,就是要修身养性,明晰欲望节制的道理和方法,减轻、规避欲望“过”和“不及”给自己心理带来的干扰。[50]

(7)人格体质说。人格是人群中的个体在某种环境中形成的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机能的特征,体质是人体在先天和后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生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性,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一切心理现象必定有其一定的生理基础,某种人格必定与某种体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黄帝内经》认为:“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人格的形成有其生理基础、遗传禀赋、体质因素等条件,也有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有益于人们树立远大理想,锤炼坚强的意志,拓展豁达的胸怀,战胜狭隘的自我,增强身体御病能力,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51]

(8)内省慎独说。任何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都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角色,负有相应的社会责任。如果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与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产生了矛盾,就需要进行自我反思,解决心理疑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省”“慎独”,就是走出认知困惑的有效途径。“内省”较早见于《论语》,孔子的学生曾参认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需要自我反省,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时刻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内省并不是闭门思过,而是对自己日常所做的事自觉进行自我检查。“慎独”较早见于《中庸》,孔子的孙子子思认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当人独处时,需要更能谨慎行事,严于律己,坚持原则,防止有违反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阅读有助于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有助于化解心理冲突,有助于道德品质的修养。[52]

(9)三才整体说。“三才”的天、地、人是指天道、地道、人道而言。《易传·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天之阴阳、地之刚柔、人之仁义,对人的心理状态均有影响,然而影响的层面和深浅却有所不同。《黄帝内经》认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通过阅读,人们可以上通天文,以了解不同时节气候特征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下知地理,以把握不同区域地理特征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中晓人事,以明晰人类社会的人文环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从而使生态、世态、心态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谐发展。[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