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疗法:阅读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阅读疗法:阅读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阅读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阅读学研究者面对阅读影响人们心理状态并产生阅读疗法功能的现象进行了充分的关注和周密的研究,并获得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厘清了越来越明晰的规律。在人们遇到任何失落、失意、失神、失望、失利、失败时,都可采用阅读疗法来调节心理状态。

阅读疗法:阅读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阅读学认为,人类阅读活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使得人类大脑精密的结构重新排列组合,思维得以延伸,进而改变了整个人类物种的智力进化过程。人类大脑拥有了在已知的结构上建立新联结的卓越能力,人们才会去思考自己是谁,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自己要干什么样的事。

阅读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阅读学研究者面对阅读影响人们心理状态并产生阅读疗法功能的现象进行了充分的关注和周密的研究,并获得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厘清了越来越明晰的规律。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J.Adller)和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在《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一书中研究了人类阅读活动的层次、方法和目标,认为阅读对人们心理健康的作用就像医生治病、农民培育动植物一样。作者讲道:“医生努力为病人做许多事,但最终的结论是这个病人必须自己好起来——变得健康起来。农夫为他的植物或动物做了许多事,结果是这些动植物必须长大,变得更好。……如果我们将‘阅读’的含义放宽松一点,我们可以说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严格来说,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17]

新西兰学者史蒂文·罗杰·费希尔(Steven Roger Fischer)在《阅读的历史》(AHistory of Reading)一书中考察了整个世界的阅读形式及其发展的方方面面,认为阅读是感染人们心灵的个人行为。作者分析到:“阅读之于思想,正如音乐之于心灵。阅读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力量,使人陶醉,使人充实。白纸上、电脑屏幕上的那些小小的黑色符号,让我们感动而泣,让我们开启新生活,感受新观念、新见解,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迪,让我们的生存井然有序,把我们与世间的万物相连。”[18]

法国学者斯坦尼斯拉斯·迪昂(Stanislas Dechaene)在《脑的阅读》(Reading in the Brain)一书中展示了人脑的阅读能力是如何形成的。他认为人脑是一部“文化基因机器”,阅读则是“复制并传播文化表征”,一个人所具有的文化意识势必会影响其自身的心理状态,所以就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阅读辅助。作者讲道:“人类只有注意到他人的知识和心理状态才能教导他人。我们不仅积极地传播我们认为最有用的文化产物,而且还会去完善它——书写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当一个新的文化发明适合于微观的神经生态环境时,它便能得到迅速传播并占领整个人类群体。……如果阅读能力由此而支配了我们的大脑,并成为读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那是因为它在枕—颞皮层区及枕—颞联结区找到了其先天有利的位置。”[19]

学者聂震宁在《阅读力》一书中总结了阅读的功能,认为阅读除了学习外,还“关乎人的精神趣味”。在人们遇到任何失落、失意、失神、失望、失利、失败时,都可采用阅读疗法来调节心理状态。作者讲道:“美国一个著名的成功学家,有人问他:‘如果你的事业失败了,你干什么?’他说:‘阅读吧。’又问他:‘如果你失败了,你干什么?’他说:‘要提升自己,阅读吧。’又请教他说:‘如果我失恋了,我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20](www.xing528.com)

人类的阅读活动与各个领域、各种生活密不可分,古今中外许多有识之士因阅读而获益,因而深刻地认识到了阅读足以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并总结了阅读疗法的功能。

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早在2500多年以前就认识到,经常读《诗》可以对人的心理品质产生诸多良性影响。《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说,读《诗》可以启发想象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可以增强观察力,丰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可以培养交往力,使人更容易沟通情感,从而变得更加合群;可以提高批判力,排解出怨气愁闷,以平静心态。常读诗,可以懂得对待父母、国君的道理,可以广泛认识鸟兽草木,使知识面更加宽广。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认为,读适当之书可治头脑中的缺陷,他的名篇《论读书》被中文翻译成多个版本,其中关于阅读与心理健康的阐述已经成为经典:“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改善。”[21]

美国实业家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早年家境贫寒,连上中学的书都是好心的邻居帮着买的,高中二年级时就辍学了。洛克菲勒坚信,阅读可以提炼智慧,陶冶性情,洗涤心灵,甚至弃恶从善。他写信告诫儿子说:“我们花钱,以及很多时间,去修饰头脑的外表,刮胡须、理头发,我们有没有用同样的时间和金钱,来化妆自己头脑的内部呢?”他开导儿子说:“精神食粮随处可得,如书籍。由伟大心灵撞击而写成的书籍,没有一本不是洗涤并充实我们心灵的食粮,它们早已一劳永逸地为后人指明了方向,而我们可以在其中任意挑选我们想要的。伟大的书籍就是伟大的智慧之树、伟大的心灵之树,我们将在其中得以重塑。”[22]

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认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积存的地方,埋首其间,不知不觉受其熏染,境界既高,心胸亦广,自出一股清纯豪爽之气,谈吐也自然高远不俗,妙语连珠。气顺了,心爽了,自身就会感到异乎寻常的轻松愉快。相反,人不读书,难免孤陋寡闻,小肚鸡肠,为世间俗物所困,这不是身体锻炼所能解决的,久之气郁,其火攻心。“在商品化社会一定要多读书;心平气和,然后与体育锻炼自然融于一体。”[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