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元旦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收录以“阅读疗法”为主题的专业论文703篇,作者主要有宫梅玲、黄晓鹂、王景文等,作者单位主要有泰山医学院、华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23]在数量可观的论文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宫梅玲的项目论文、周英和黄珊发表的关于《小说药方》的论文,就学术突破程度而言,最值得推荐的是2017年、2018年江苏大学图书馆杨桦等发表的《基于人体生理信号的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探索》[24]和《阅读疗法书方药性量化研究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25]。这两项研究是国内首次采用仪器设备测量读者的脑电波和皮肤电阻,对阅读疗法的疗效和阅读疗法书方的药性进行量化对比研究,突破了以往仅用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的社会科学方法,率先将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嫁接进阅读疗法研究,提高了阅读疗法疗效和验方的说服力,终于实现了笔者十多年前所大胆预测和热切期盼的一个研究方案。
无独有偶,与杨桦的思路不谋而合,华北理工大学的苑婷婷、宋思奇、杨双琪在2018年5月24日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阅读疗法的图书阅读器”。该设备包括用于阅读文字的触摸显示屏以及位于其左右两端的手持部,内部设有电源模块、微处理器、患者身份识别模块、生理指标采集单元、存储单元、分析对比单元、心理健康判定单元、心理健康状况输出单元以及无线通信模块,其工作原理见图1-3。这项发明能够在阅读疗法的实施过程中,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状况,给治疗者和患者实时提供一个评估疗效的参考结论,从而提醒治疗者或正在进行自疗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取得更好的疗效。[26]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的国际思维实验室(Mindlab International)对一批正在寻求减压方法的志愿者进行了测试,认知神经心理学家大卫·刘易斯(David Lewis)博士发布结论说:阅读的效果最好,不论读什么书,都有助于减慢心率,缓解肌肉紧张,在6分钟的时间内,测试者的压力水平降低了68%。而同样的时间内,玩视频游戏只能降低压力水平21%,听音乐降低61%,喝一杯咖啡降低54%,散步降低42%。[27]
图1-3 “一种基于阅读疗法的图书阅读器”的工作原理
在综述性文章中,王一华发表的《国内外阅读疗法研究进展》的调研最为广泛,信息量较大,尤其是检索汇总了2011—2016年以中英文出版的阅读疗法专著。文中提到的中文专著,本文均已提到,英文专著除了《小说治疗》,还有2011年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蒂莫西·理查德·奥布里(Timothy Richard Aubry)著的《阅读疗法:哪些当代小说适用于美国中产阶级》(Reading as Therapy:What Contemporary Fiction Does for Middle-Class Americans),2014年由埃德温·梅伦出版社出版的纳塔利娅·图哈雷里(Natalia Tukhareli)著的《阅读疗法:阅读疗法的演变与多样化》(Healing Through Books:the Evolu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Bibliotherapy),2014年由英国的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的让·阿帕德克(Jean A Pardeck)的《在临床社会工作实践中使用书籍:阅读疗法指南》(Using Books in Clinical Social Work Practice:A Guide to Bibliotherapy),2017年由英国的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的尼古拉斯·马扎(Nicholas Mazza)的《诗歌疗法:理论与实践(第二版)》〔Poetry Therapy:Theory and Practice(2nd Edition)〕。而且,该文点到了2016年澳大利亚以“阅读疗法”为主题的悉尼作家节,2013年6月4日由英国国家护理和支持部长诺曼·兰姆(Norman Lamb)发起的一个持续至今的国家计划“阅读好书处方”(Reading Well Books on Prescription)[28]。以上这些资料对追踪国外阅读疗法研究的进展、热点极有帮助。对阅读疗法研究趋势的展望也有一些独到见解。文章有所不足的是对发表论文的总数没有揭示,对国外研究内容的报道比较粗略,提到的有些英文专著实际上是未正式出版的博士论文。[29]此外,滑红彬发表的《佛经与阅读疗法》,对有心人拓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30]王林军致力于译介俄罗斯的阅读疗法,发表了《俄罗斯阅读疗法的历史管窥》等系列论文,值得关注。[31]
中国知网收录的专业论文包括37篇硕士论文、2篇博士论文,涉及图书馆学(8篇)、应用心理学(7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篇)、基础心理学(2篇)、护理学(2篇)、高等教育学(2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篇)、情报学(1篇)、生物医学工程(1篇)、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1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篇)、教育技术学(1篇)等12个专业,还有9篇专业不详。硕博士论文的学科分布和单位分布见图1-4、图1-5。
图1-4 以“阅读疗法”为主题的硕博士论文的学科专业分布(来源:中国知网)(www.xing528.com)
图1-5 以“阅读疗法”为主题的硕博士论文的单位分布
产出阅读疗法硕博士学位论文最多的单位是郑州大学,共有7篇,其中2篇来自信息管理系,另外有4篇指向一个共同的导师赵山明教授。赵山明教授指导的硕博士论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阅读疗法,深化了阅读疗法研究,颇具学术价值和代表性。赵山明教授从事应用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应用,主要关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曾任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郑州大学马克思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等。赵山明教授认为心理咨询、阅读疗法的核心是心理平衡心理疗法,决心整合心理学、传播学、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创建心理平衡心理疗法的理论和应用体系,以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海量易得、可以通过监测网络检索行为和阅读数据对用户进行心理“画像”的特点,为心理治疗开创新方向、新领域。所以,他指导的学生多以心理平衡心理疗法为主题,从各个方面开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届博士毕业生张瑞星的学位论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法探索——信息平衡心理疗法》[32],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届硕士毕业生刘欣颖的学位论文是《信息平衡心理疗法临床咨询程序初探》[33],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届硕士毕业生姬云云的学位论文是《信息平衡心理疗法临床评估系统的建立》[34],应用心理学专业2013届硕士生杨晓磊的学位论文是《信息平衡心理疗法资源库系统的分类与操作研究》[35]。单从题目就可以发现,这几篇论文彼此呼应、相互衔接,堪称四位一体,论及心理平衡心理疗法的概念、理论、应用、资源库、软件、平台、评估等,构建出心理平衡心理疗法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流程,是心理治疗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其中,张瑞星的博士论文为“龙头”,最为重要;同期两篇硕士论文可看作是张瑞星的博士论文的辅助性、补充性成果,都出自张瑞星的助手兼师妹之手,对博士论文起到“助攻”作用,其核心内容已纳入博士论文的体系,硕士论文则为作者所分担工作的“细节版”。之后的一篇硕士论文,通过《致谢》看,也受到张瑞星的指点,属于后续研究。由于这些研究普遍在学术回顾的综述中梳理、引用、点评中外阅读疗法研究成果,并立足心理学科,从相对于图书馆学而言的局外的、旁观的角度批判阅读疗法研究的不足,而且在探索的过程中较多地运用到问卷调查、量表设计、模型构建、软件开发等图书馆界阅读疗法研究所不常用的跨学科方法,故而对图书馆界的阅读疗法研究者颇有新鲜感和点拨感,值得认真阅读、思考和借鉴。
九年来的第二篇以“阅读疗法”为主题的博士论文的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师季秀珍。季秀珍在院里为本科生及专业硕士开设“心理咨询概论”“团体心理辅导”“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2011年曾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儿童心理治疗》。2016年,季秀珍获得博士学位,其导师是本院的傅宏教授,博士论文题目是《阅读疗法在儿童抑郁症治疗中的适合性研究》,这也是我国第一篇在篇名中出现“阅读疗法”四字的博士论文。此文在前半部分别综述阅读疗法和抑郁症研究的进展,对阅读疗法研究的成就和不足进行了讨论,认为阅读疗法研究的不足表现在:读物选择缺乏标准;疗效多对照等待组,少对照其他疗法组和近似疗法组,自助阅读疗法和交互疗法的疗效亦缺乏对照;干预对象比较单一,主要面向大学生,而大学生并非需要接受心理服务的主要群体,另有更大的群体需要阅读疗法;适合心理治疗的读物比较匮乏,有很大的编撰出版空间。论文的后半部是其精华,主要探讨阅读疗法应用于儿童抑郁症治疗的方法、流程和疗效。作者首先选择在以往研究中应用频率最高、被视为“验方”的5本书——希拉里·M.特雷维森(Hilary M.Trevizn)著的《托马斯的故事》(尚未出版)、张秉琪著的《走出抑郁症》(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路易丝·L.海(Louise L.Hay)著的《生命的重建》(徐克茹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年出版)、毕淑敏著的《心灵七游戏》(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莫里兹·佩茨(Moritz Petz)著的《坏心情》(沙永玲译,小鲁文化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一轮请10位中小学语文老师进行适用年龄评价,第二轮请3位专业的抑郁症治疗师进行适应证评价,第三轮请3位精神科医生进行读物与症状关联度的评价,三轮评价结果均判定《托马斯的故事》最适合儿童抑郁症的治疗。治疗的地点选择在南京某儿童心理研究中心,对象为36名患抑郁症的8岁以上儿童,并设置了认知疗法治疗组、等待治疗组作为对照组,每组12名。研究从调研到评估,周期为7个月。治疗周期为4周,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追踪,疗效评价采取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种方法,均得出治疗有效的结论。在质性研究中,作者得出用共鸣、宣泄和成长,指代弗洛伊德提出的共鸣、净化和领悟,更方便向患者宣讲阅读疗法,也更符合患者对疗效的自我陈述。另外,作者也得出治疗者的言语、气质、态度、素质等对治疗效果也有较大影响。作者的总结论是,阅读疗法作为认知疗法的一种,有平等、委婉、暗示、可面向团体等独特优势,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对儿童抑郁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延时效果,甚而优于传统的认知疗法。这项研究的创新,一是首次将阅读疗法用于治疗儿童抑郁症,探索了规范的治疗程序,取得良好疗效,丰富了儿童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二是探索出三轮评价法,对阅读材料进行科学选择;三是评价疗效采取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阅读疗法的心理机制。[36]季秀珍的博士论文广泛参引国内外资料,信息量大,对以往阅读疗法研究的批判意见,对读物选择方法的探索,对治疗过程规范化的探索,对疗效的质性和定量研究等,对图书馆界的阅读疗法研究有较大的启迪和补充,值得图书馆界的阅读疗法研究者关注、研读和参考。
在海峡对岸,我国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的陈书梅教授在阅读疗法研究方面取得累累硕果,2011年—2017年11月,她发表了32篇论文,与阅读疗法直接相关的有24篇,占75%,不直接相关的,也大多是研究“情绪劳务”的,与阅读疗法间接有关。她的阅读疗法研究常用的概念是“书目疗法”“情绪疗愈”。在研究主题上,陈书梅和大陆的宫梅玲不约而同聚焦于大学生的失恋抑郁症,提出的验方也具有共性,比如《失恋33天》的原著和电影,就被她们分别论证为治疗失恋的良药。不过陈书梅的研究更为开放,不但面向读者,还面向馆员,可谓内外开弓。她不单研究图书馆员对大学生读者如何实施情绪疗愈,也研究图书馆员如何通过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等,对街友(我国台湾地区对无家可归者的友好称呼)开展情绪疗愈和激励。她还通过大量调研,揭示出图书馆工作具有情绪劳务性质,根据情绪劳务给图书馆员带来的常见的心理伤害,指导图书馆员如何通过阅读,开展自我情绪疗愈。2017年4月26日,北京大学举办“台湾大学日”,陈书梅作为台湾大学的教授代表之一,在北京大学演讲,题目是《书目疗法在乐龄者心理健康促进上的运用》,表明她的研究群体又扩大到了乐龄者(新加坡、我国台湾对60岁以上者的别称);也表明她的阅读疗法研究已被台湾大学认可为特色成果,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学术名片之一。
除了陈书梅教授,我国台湾还有不少学者在开展阅读疗法研究,比如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的研究生张婕妤和副教授林奇秀联名在台湾的《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2015年第4期发表《BL(Boys'Love)阅读的“治愈感”及其发生情境》,认为描写男男相爱的耽美(BL)小说,女生读后,有很好的治愈感。台湾虎尾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教授王清煌带领4名学生,在《彰化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年第12期上发表《自助读书疗法与书写博士论文时的挣扎》,探讨一位台湾男博士生如何通过读书疗法,纾解他在英国写作博士论文时累积的负面情绪。这两项研究,前一篇开放大胆,后一篇契合现实,都给大陆的阅读疗法研究者留下深刻印象,开阔了大陆阅读疗法研究者的眼界和思路。
关于国外发表的研究阅读疗法的论文,如果将时间范围设定为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知识发现系统“未名学术搜索”,来检索北京大学图书馆订阅的标题中含有“bibliotherapy”(美国学者常用的“阅读疗法”同义词)的以英文撰写的期刊论文,可以检索到181篇,分布在5个学科:心理学(47篇)、医药(40篇)、图书情报学(22篇)、教育学(19篇)、护理(12篇),学科不明的41篇。如果时间范围、语种设定相同,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知识发现系统“未名学术搜索”,来检索北京大学图书馆订阅的标题中含有“reading therapy”(英国学者常用的“阅读疗法”同义词)的以英文撰写的期刊论文,则可以检索到62篇论文,分布在5个学科:医药(20篇)、心理学(9篇)、教育学(8篇)、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7篇)、护理(6篇),学科不明的12篇,与前者相比,学科少了图书情报学,多了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这样的检索结果已然不算少,但这只是检索以英文撰写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采购的数据库中的最切题的期刊论文,如果以阅读疗法的更多的外文同义词为主题词,来检索国外全部语种、各种形式的不限于北京大学图书馆采购的文献资源中的研究成果,可以想象,尽管“阅读疗法”是一个比较小众的研究领域,全世界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取得的成果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
然而遗憾的是,九年来国内没有学者深入、系统地综述国外发表在期刊上的研究阅读疗法的论文,或重点介绍其中最有价值的代表作。倒是通过社交媒体将国外个别的关于阅读疗法研究的重大成果传播到了国内。例如,荷兰爱思唯尔公司(Elsevier)旗下的《社会科学和医学》(Social Science&Medicine)杂志在2016年第164卷9月号发表的由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组成的科研小组撰写的《一天一章,读书与长寿的关系》(A chapter a day:Association of book reading with longevity),就是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到了我国,成为近年来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外研究阅读疗法的成果。此文通讯作者是耶鲁大学流行病学教授贝嘉·莱维(Becca R.Levy)博士。该研究是一项大型健康调查研究,连续12年追踪访问3635名被调查者,整理分析了大量数据,得出的重要结论有:(1)坚持长期读书有益于生存;(2)读书提升了老年人的生存优势;(3)阅读书籍比阅读报刊更有益于生存;(4)读书助于生存的原因是读书提高了认知水平;(5)无论性别、财富、教育程度或健康状况如何,书籍对老年人都具有保护性;(6)与不读书的人相比,阅读者的死亡率降低20%;(7)每周读书超过3.5小时的人,比不读书的人多活2年。[37]这项研究只有仅仅5页,但因为出自名校,基于大量数据,雄辩地揭示了阅读利于长寿,和大多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很快在学术界之外得到了人们自发的广泛传播。一段题名为“想长寿吗?读书吧”的短视频积极宣传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署名“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在我国的社会化媒体上被大量转发,使这项研究被广大网民所知晓,振奋起很多人对阅读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